在1937年爆发的淞沪会战中,日军先后投入了20多万陆军,虽然兵力上不如国军投入的70万陆军,但在火力上远胜国军。一直都说日军占据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今天拿数据说一下当时日本陆军炮火有多强(虽说放到欧洲战场不入流),具体说一下日军投入的重炮部队。
![]()
大正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
重型榴弹炮方面有4个炮兵联队,其中两个各配备24门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一个配备24门大正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另一个配备24门三八式120毫米榴弹炮,合计96门。当时日军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刚研制出来,只有华北日军配备一个炮兵大队,数量也只有8门,两个炮兵中队。三八式150/120毫米榴弹炮尽管是老式火炮,但在淞沪战场上还是可以发挥作用,一是重量较轻、机动性好一些,二是国军炮兵炮术不行、虽然有些先进火炮但发挥不出应有战力。
远射程火炮方面有1个炮兵联队又2个炮兵大队,其中炮兵联队配备16门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两个炮兵大队各配备8门八九式150毫米加农炮,合计32门。这两种火炮最大射程达到18公里,对国军炮兵阵地威胁极大,日军也经常用来打击国军后方高价值目标。国军虽然有德制150毫米/32倍径榴弹炮,但最大射程不过15公里,还是不如日军这两种远射程火炮。
![]()
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
攻城炮方面有2个炮兵大队又2个中队,其中两个炮兵大队各配备4门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一个炮兵中队配备1门九六式240毫米榴弹炮,另一个炮兵中队配备1门九六式305毫米迫击炮,合计10门。有一种说法是日军在淞沪会战中还投入了七年式305毫米榴弹炮(长炮管型),该炮全重达122吨,出处是日军战史《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史》。该战史记载在淞沪会战中,日军为了攻打走马塘、大场镇一带,投入了一种“秘密兵器”。为了对外保密,日军称为“特二十四榴”,但实质上该火炮为305毫米榴弹炮!
还有,为了对付国军的堑壕,日军还投入了3个迫击炮大队,各配备12门九六式150毫米迫击炮(有少量的九三式150毫米迫击炮混编),合计36门。这种重型迫击炮可以发射多种炮弹(包括毒气弹),对国军造成了很大伤亡。
![]()
九六式150毫米迫击炮
此外,日军挽马制步兵师团下辖的炮兵联队有4个炮兵大队,1个榴弹炮大队和3个野战炮大队,榴弹炮大队配备12门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对于上世纪30~40年代的亚洲战场,105毫米口径火炮已经属于重炮了。淞沪会战日军一共投入9个步兵师团,其中第3师团、第6师团、第16师团是挽马师团,各有一个105毫米榴弹炮大队,合计36门。
对比之下,国军只有16门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8门德制150毫米榴弹炮和8门辽十四式150毫米榴弹炮(日军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的仿制品,东北兵工厂生产),数量实在太少了。国军虽然也有105毫米榴弹炮(从德国采购过40门,组建了2个机械化炮兵团),但淞沪会战中未参战。数量上已是巨大差距,再加上双方炮兵素质上的差距,实际战力相差更大。
![]()
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弹药量,日军炮兵配备的弹药基数远超国军。整个淞沪会战日军炮兵共消耗炮弹约30万发,如算上战防炮、战车炮和迫击炮,总数则达到35万发。虽然这个弹药消耗量比不了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但這个炮弹发射量已经超过了日本陆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炮弹发射总合,可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美英等盟国部队有数千门各型火炮,淞沪会战中的国军连零头都抵不上。
别看淞沪会战中国军的机枪数量超过日军,但作战中大部分的伤亡是炮火造成的,特别是大口径火炮,一发炮弹就可以造成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伤亡。淞沪会战中国军不敌日军的客观原因之一就是炮火太弱,当然高层指挥失误(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