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历史剧时都会好奇,那些围绕在关键事件身边的“灰色人物”,在真实历史里到底落得什么下场?吴石案作为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标志性事件,除了牺牲的烈士,曾被剧中刻画为“力保吴石”的“二厅厅长段退之”的结局,就引发过不少讨论。
![]()
首先得说清楚,段退之这个名字,其实是历史剧《沉默的荣耀》里的虚构角色。但艺术源于生活,这个担任“国防部第二厅厅长”的陆军中将,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当时真正的二厅厅长侯腾。要讲清楚“段退之”的结局,就得从原型侯腾的经历和吴石案的背景说起。
1950年的台湾,国民党退守不久,白色恐怖笼罩全岛。时任“国防部”参谋次长的吴石中将,因为向大陆传递重要军事情报,被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出卖而被捕。这个案子震动了国民党高层,保密局局长毛人凤趁机扩大审查,想借此铲除异己、巩固权力。而侯腾所在的第二厅,职责本就是情报侦办,却和保密局的职权严重重叠,双方早有矛盾。1949年败退台湾后,这两个系统的冲突愈演愈烈,毛人凤一直想恢复保密局编制,必然要挤压二厅的生存空间。
吴石案发前,侯腾和吴石的关系远非“力保”那么简单。1949年秋在福州电力招待所,侯腾确实撞见过朱枫与吴石会面,但他只是记录“吴次长接见女性访客”,并没深入调查——不是主动保护,而是畏惧吴石背后的陈诚派系势力 。后来吴石要营救联络点负责人林义良,暗示侯腾这种要犯不宜由单一部门看管,侯腾听出弦外之音,顺势把人转押到医院,只派两人看守,客观上给营救创造了条件,但这本质是二厅和保密局争夺情报主导权的手段,跟政治立场无关 。他的所有“不作为”,说到底都是派系倾轧中的自保策略。
吴石被捕后,毛人凤终于找到了打压二厅的机会,1951年3月直接以“知情不报”为由把侯腾抓了起来。那段时间侯腾的处境极险,保密局用尽手段想找出他“通共”的证据,要知道1950年2月到6月间,保密局以同样罪名逮捕的二厅官员就有47人。但查来查去,始终没抓到实锤——他的那些操作都停留在派系制衡层面,从没碰过情报核心的事。毛人凤没办法,只能在当年11月放他出来,但核心岗位肯定是保不住了。
![]()
出狱后的侯腾被调离权力中心,先是去国防大学(原三军联合参谋大学)当副校长,1952年升了校长,主持学校组建,可陆军中将军衔虽在,实际权力早被架空。他心里清楚,自己就是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在台湾再无出头之日,1954年就以退役为由彻底离开官场。
本以为能安稳度过余生,可1963年3月17日凌晨,侯腾在台北荣民总医院住院时,护士误将50毫克利血平(降压药)静脉注射给血压正常的他。服药后不到两小时,他的血压急剧下降,最终没能抢救回来,去世时才56岁。后来法医检验发现他体内还有治疗量三倍的洋地黄和普萘洛尔,这两种药1963年已明确存在配伍禁忌,而当晚值班的护士林淑贞,三天后就遭遇车祸身亡,病历关键页也莫名缺失。台湾“促转会”后来将其列入“可疑政治死亡案例”,最终却只能以“医疗疏失”结案。而他的老对手毛人凤,早在1956年就去世了,终年58岁,两人的结局都算不上善终。
![]()
剧中的段退之在吴石案后虽没入狱,却也因和上司冲突而失势调职。而原型侯腾的经历更真实,他没有慷慨赴死的壮烈,也没有步步高升的侥幸,他在狱中写的3万字《自辩书》里反复说“上报是尽忠,拖延是尽人”,试图为自己的自保找借口,字里行间全是对政治斗争的恐惧。
![]()
有人说侯腾只是时代洪流里的普通人,也有人觉得他的“精致利己”不值同情。你觉得,他的死真的只是意外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