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四十载春华秋实,笔墨与时代同行。2025年10月16日,《社会科学报》将迎来创刊40周年。
值此40周年报庆之际,本公众号将从9月1日起,陆续推出“社科报创刊40周年”专题,撷取我们创刊以来的经典篇章,以飨读者。
原文刊载于《社会科学报》1987年1月22日
原标题 | 进行史学改革促进史学繁荣
作者 | 社会科学报
当前的历史学是否存在危机,对此有不同的两种看法。
“史学危机”的表现
持无论者认为,近年来史学著述如雨后春笋,新方法在史学研究中崛起,人才辈出,形势之好,三十余年从未曾有;持有论者的论点并不尽同。少数持论激烈者,对当前史学界的形势估计较为黯淡。较多的人认为,目前的史学,表面上看很繁荣,但这种史学多半是史学家自家的史学,在社会改革的大军中,很难找到史学家的身影,历史学的价值不是见涨,而是见跌。有的同志还指出,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些人对于历史实在兴趣不大,青年学子选定历史学为其终身事业而潜心钻研者似乎日渐稀少;大学里不愿学历史的,或学了历史后而改行却日见其多。也有同志指出,如果说历史学有危机,它绝不来自历史学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缺乏清醒的认识。在高等学院历史系,大凡“为历史而历史”的课程与学术讲演,很难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反之,探讨通古今之变的课程和学术报告,常使学生兴奋不已。这说明,“为历史而历史”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已不能满足青年的追求,也不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说于是呈现出史学价值见跌的趋势,史学也就存在危机也未尝不可。
![]()
“史学危机”感产生的原因
有的同志认为史学产生“危机”的原因主要来自:(一) 对史学的社会功能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对它的社会作用过分夸大。(二) 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史学和现实的关系。一部分研究者潜心具体历史问题的探索,忽视现实的变化,远离了现实,不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不根据现实需要调整课题,因而使“危机”感愈来愈突出。
有些同志就历史研究方法论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说,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的理论基础,但在运用于史学研究中时,常表现为僵化和简单化,其结果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往往被描述为若干基本原理的图式,而所谓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使史学研究失去了其科学性,另一方面,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定性”,没有通常所说的再现历史的画卷,给人以丰富的、具体的历史实感,因而一些历史论著显得枯燥,使史学著作失去了其可读性。还有的同志认为,现在大学历史系使用的教材、课程设置都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内容陈旧,结构陈陈相因,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如果说历史学有什么“危机”的话,这倒是个新的危机。
如何正确认识“危机”的存在
三种看法:(一) 对所谓“史学危机”的提法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要承认它的存在,要通过对史学研究的反省找出解决的办法。(二) 历史学家们不必为历史学的命运担忧。一则,总的说来现在历史学还是呈上升趋势。二则,当今研究社会问题特别是研究现实和未来的各种新学科,长势喜人。多种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也有了相应发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把历史学社会科学中的位置挤一挤,挤出点地方让给新兴的有价值的新学科,未尝不是件好事。有的同志指出,“危机感”虽然只存在于部分同志,但它反映了近年来历史学的一些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史学研究与现实社会前进步伐的脱节,反映了开创历史科学新局面重大战略与史学队伍素质的脱节。当前历史学正处于大变的十字路口,这种“危机”既反映了一部分同志的思想也反映了他们的探索和追求。
如何改变史学“危机”的状况
(一)首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再学习,对历史需要再认识。现在提出的许多过去没有提、或有待加深的新的理论问题,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再学习兴起的标志。
(二)要有益国计民生,就必须打破自我服务的循环而面向社会。社会的需要促进了史学的发展,又促进了专业史学著作的进一步繁荣时,历史学便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三)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就是进行史学改革,必须与社会变革的节奏相协调,否则史学就没有出路。1. 必须对史学研究体制的封闭状态进行改革,它包括:① 使史学研究进一步面对现实、服务于现实;② 史学研究方法的改革,对于我国的传统史学方法应该认真加以总结提高,对于外国流行的史学方法,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认真研究鉴别,吸收其中有用的部分。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吸取中外一切有益的成果,努力创立自己的史学方法论体系;③ 大力加强史学研究的横向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阔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视野,从多方面、多层次地考虑和分析历史问题,进而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来。2. 对史学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改革。3. 对史学研究的对象、领域和课题的改革。要考虑国家的社会的需要,注意增加应用性研究的比例,特别是现代建设急需的社会规划、发展战略,效果评估等问题加强综合化选题。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