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 葛桂录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本报约请民主党派成员中的文化工作者,围绕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议题撰文,分享学习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强调,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个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开拓创新,与国家核心价值的塑造、国民精神素质的改善提升和灵魂安顿密切相关。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背景下,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秉持文明互鉴理念,思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大问题。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学科主要奠基人乐黛云于2012年在题为《关于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几点思考》的北大讲演中提到,在全球化浪潮中,崛起的中国与中国文化如何在思考自身独特性与自主性的同时,思考和参与解决世界性的难题,为世界文化与世界性的问题提供新的参考视角和解决方法,而与世界的互动与互补,正是中国文化面向未来的必经之路。乐黛云认为根本不存在一种“原汁原味”的,“未受任何外来影响”的,“以本土话语阐述”的本土文化。因而,一方面是要加强本国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是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深刻认识自身文化历史传统的最根本的基因,并为这个基因的发展找到新的起点,创造新的条件,同时将这个文化传播于世界,使它成为世界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现代化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可以说,经过近现代化洗礼的中华文化精神传统,已经融合世界文明因素,荡涤扬弃了不适合社会文化发展的部分,具备了人类文明的普遍意义。同样,正是由于这样的文明互鉴融合特征,构成“走出去”更好地被认知、被接受的基础与动力,进而成为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其实,“拿来”与“送去”本来就呈现出紧密相连的互动关系。没有“拿来”的广阔视野,不知道向世界“送去”什么,或则“送去”的行为道阻且长。没有“送去”的文化自信,“拿来”的东西(优秀文化成果)不能生根发芽。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不仅意味着中华文明“外化”的传播,也意味着异域文明对中华文明“内化”的接受。海外汉学家将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的兴趣关注点与学术研究对象,特别是不少汉学家本着一种良善的交流愿景,怀揣着美好的中国文化梦,凭借深厚的汉学功底,精心从事中华文化典籍的翻译、教学和研究工作,成为向域外大众解读与传播中国文化可以依赖的力量。在外国人认识中国逐步拓展深入的过程中,海外汉学家的汉学研究成果,始终起着帮助外国人接受和梳理中国知识,凭借中国的思想资源认知与破解旧有思想体系束缚、构建引领本国国民的中国观,在互动交流中理解和融合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汉学家独特的“非我”眼光是中国文化反照自身的一面极好的镜子,也必将成为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方重镇,它昭示的是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正是在他们的辛勤笔耕与多方努力下走进了异域他乡。他们的汉学活动提供了中国文学、文化在国外流播的最基本资料,成为研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首要考察对象。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除了我们自身要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以外,还要特别关注海外汉学家的诸多著译成果。特别是海外汉学家的全球史视野、跨文化比较视阈,批判性反思与自我间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识,创建我们所渴求的文化对话,并发展出一套相互认同的智性标准。因而,在此时代语境中,探讨海外汉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从中国角度看,海外汉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了解域外的中国形象构成及其背后的诸多因素,并吸收他们传播中国文化的有益经验。从世界角度看,可以通过海外汉学著译成果及汉学家们的诸多汉学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内在意蕴及其与域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特征。
近现代以来的海外汉学成果是中外文明互鉴的鲜活案例。从跨文化的视角来认识汉学家译本中传递出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异,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国际学界中国典籍英译活动的学术内涵,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深度融合,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其真正成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思想资源。
海外汉学家通过译、研、述诸方式,将中国知识、文化思想、哲学理念及中国形象介绍到世界,将中国放在世界中观照与阐释,构成“世界之中国”的全球语境与他者之镜。海外汉学家立足于他们自身的学术传统与问题意识,对中国典籍展开翻译与阐释。通过翻译与研究中国典籍,国际学界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思想文化、社会历史的窗口,同时也获得了一面反观自身文明的学术之镜,以及促进自身文化横向开拓的思想之源。尽管几个世纪以来,海外汉学家所从事的中国典籍翻译与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是外国学术的一部分,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以及中华文化普遍性价值与世界性意义的阐发。
中国学者研究阐释海外汉学成果,需要具备世界眼光与跨文化对话意识,秉持文明互鉴的理念,客观评述这些海外汉学的译研成果。海外汉学家基于他们的不同身份,出于他们各自的文化认知、思想信仰、价值观念、社会需求甚至政治考量,呈现出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展示的是他者的眼光与思路。我们分析阐释这些汉学成果时,也必须秉持一种批评的态度,沉潜于其时其地的文化思想史语境之中,解读他们对中国的一些片面认知甚至错误判断,包括将中国文化只当作博物馆古董来欣赏的错误史观。我们相信,通过海外汉学家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文化走进异域他乡之后,所引发的中外文学与文化交融、异质文化互补,不仅是昨天人们的骄傲,更是今天的时尚与主题。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