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天工开物圆桌会在北京举行。在主旨演讲与跨界思享会环节中,与会专家学者及各方代表围绕历史智慧转化、产业创新融合及文化元素传承等方面的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传统科技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创新思路,并为《天工开物》成书地——江西新余进一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化传承创新高地提供思想助力。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天工开物》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为中国及世界当代科技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源泉,对加强国际间的开源协作,共建共享创新平台,加速科技进步惠及世界各国意义重大。
![]()
活动现场
《天工开物》推动中西方文明发展成共识
1637年,《天工开物》在江西新余诞生,这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不仅是东方工业文明的瑰宝,更是点燃全球科技的星火。据记载,在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所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枚举“中国传到西方的机械和其他技术”的26个项目。其中,《天工开物》论述了18项。
在当天上午的主旨演讲中,中共中央党校“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项目组首席专家王学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张柏春;知名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南昌大学教授朱虹等多位重量级专家,系统梳理了天工开物文明谱系,并围绕推动天工开物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开探讨。
在谈及《天工开物》与世界的关系时,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了这部巨著在推动中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历史价值及其对东方古老智慧成为解答全球发展课题宝贵资源的重要意义。与会学者表示,《天工开物》是“400年前的DeepSeek”,是开源科技,其反哺了人类文明,在科学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如今,《天工开物》依然是研究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文明史需要借助的权威经典,其所蕴含的历史智慧对于当今的科技创新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主旨发言中,与会学者进一步指出,《天工开物》记述的知识为中国人所熟悉,其中许多技术和知识在工业革命全面兴起之前仍然处于世界先进的水平。
与会学者还说,17世纪时,中国人已尝试探讨科技文化背后很多非结构性的文化和历史性因素,尽管彼时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并不足够频密,但已内生出一套科技文化的结构、理论。
打通历史与现实壁垒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天工开物》不仅是一部科技典籍,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格物致知、开物成务”的实践智慧与探索精神。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正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深层密码。
在当天下午的主旨演讲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关晓武、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原所长冯立昇,以及著名导演、制片人陆川等围绕《天工开物》贯穿古今的重要时代价值以及如何以《天工开物》为契机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壁垒发表观点。
与会学者说,把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进行古今对照时可以看到,灌钢法与固态生产工艺在1637年就已领先世界,而今天中国的超导磁铁强度也超越了进口产品。与会学者进一步表示,《天工开物》对当时的手工业、传统工艺进行了系统总结,反映了作者对知识世界重构的能力,是提升小传统的成果。中国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是相互作用的,其技术成果互相转化,且在某些情况下,小传统会成为主流。与会学者认为,现在许多的非遗内容都可以追溯到《天工开物》,因此它的当代价值不但不会随着时代而消失,反而会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在探讨何为《天工开物》的当代价值时,与会专家提出,人类文明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对科技和技术的信仰,而《天工开物》正是一种生命的态度,是一种精神和信仰,更是一种用来济世的价值观。与会学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对《天工开物》以来的科技发展史和脉络开展进一步研究,用于助力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智能技术的推进。
探索“钢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路径
《天工开物》所承载的“天工”智慧与“开物”精神,为“钢城”新余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注入了独特文化动能。在当天下午的跨界思享会中,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瞭望智库副理事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姜铁英,以及东方江峡产投私募基金总经理李航等嘉宾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钢城’路径”为主题展开深入对话。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新余正以传承天工开物精神为契机,推动钢铁产业绿色化、锂电新材料等高精尖领域实现原创突破,探索以文化基因驱动科技自强、以产业创新重塑发展优势的特色路径。
与会嘉宾提出,作为一个拥有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城市,新余生态发展态势良好,并在拥抱新兴智能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方面基础扎实。新余充分发挥资源储量和新能源政策优势,助力锂电产业发展。从文旅角度看,新余作为钢城和锂都,在发展文旅产业过程中找到了很好的抓手。
与会嘉宾进一步提出,新余在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既不抛弃在钢铁等传统制造业所集聚的强大产业优势,同时又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把原有优势进一步拓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其关键在于思想解放。
与会嘉宾建议,《天工开物》是新余发展文旅的金字招牌,新余可以做好《天工开物》这篇文章。例如,可以打造“新余制造”,以工业立市并以文化支撑,讲好工业故事、传播工业声音、塑造工业形象。
中华文化重要元素传承与开发前景可期
面对当今全球科技竞争与发展挑战,外界更需深入挖掘《天工开物》中的思想精髓,将其“开源共享”的智慧与当代创新需求相结合,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光彩。
在当天下午的跨界思享会中,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田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福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高凯,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典林等多位嘉宾还围绕“中华文化重要元素传承与开发”话题进行了对话。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天工开物》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工艺技术的精妙阐述,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文化精神值得细细品味。这部巨著引导我们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时,也要保持科学、理性、和谐的态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站在全球视角,包括新余在内的中国城市传承与发展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表达方式尤为重要。
在谈及传播天工开物文化的方式时,与会嘉宾表示,当前,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创新的两个轮子,其中,设计创新是前轮。鉴于此,宜更多地把包括天工开物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产品当中。
与会嘉宾提出,《天工开物》的思想谱系非常丰富,新余作为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宜建设文化资源库,通过数据资源的归集,形成新时代的“天工开物”。嘉宾们还建议,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向世界要表达何种价值是重要落脚点。与会嘉宾认为,讲中国故事就是要讲个人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和大家共同的故事。我们要尊重传播规律,尤其要尊重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以此更好地讲好《天工开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