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电子屏幕霸占孩子童年、挤压大人正常生活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些“慢书”。
只有“慢书”,才能用书籍本身的魅力,能教孩子自愿放下手机,去观察一片叶子的纹路;只有“慢书”,才能让大人暂时忘却琐碎,感受生命与自然的宁静,或者与孩子共享指尖的温度。
在茫茫书海之中,这样的“慢书”实在难以寻觅,作家袁明华的《植物先生》系列,就是这样难得一见的好书。
![]()
第一缉曾获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最美的书”奖项,第二辑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雕版印刷工艺制作插图。两本书从内容到设计,从选纸到印制,从装订到最后成书,每一步都包含着匠心之诚,堪称传统工艺与当代美学的极致融合,每一页都体现着独特的自然美学。
它们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将植物、时间与人文编织成诗,文字温润如玉,配图典雅惊艳,书籍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让读者能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自然的魔法,在翻阅中感受时光的凝滞与生命的舒展。可以说,这两本书就是为现代人构建的一座可触摸的纸上植物园。
![]()
![]()
书友普遍认为,这两本书设计一流、精致唯美,读起来让人心静,同时又其乐无穷,适合各年龄段的读者。
《植物先生》系列获得如此普遍的好评,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它们从诞生之初便注定不凡。
![]()
第一辑以二十四节气为纲,精选二十四种应时而生的植物,从立春的蜡梅到大寒的水仙花,每一篇章都如同一场与自然的私语。
![]()
书中每一页纸张均以对应植物的纤维或花瓣融入纸浆制成——触摸蜡梅、桂花、竹林篇章时,指尖能触到花瓣和树叶的肌理;翻至梧桐章节,叶脉的纹路在透光下若隐若现。
▼花叶纸,书中有真实的植物掉落
![]()
▼果实纸,融入真实果实颗粒
![]()
▼植物染色纸,模拟植物天然色彩
![]()
▼水印纸,透光可见植物图案
![]()
![]()
这种“纸中有灵”的设计,让阅读不再局限于视觉,而是成为一场唤醒五感的沉浸式体验。
书中文字更如行云流水,作者袁明华以行走120多个国家的阅历,将植物故事与节气智慧娓娓道来,既有谷雨时桑树与戴胜鸟的童话,也有大雪时水杉之路的挺拔与沧桑。
![]()
![]()
第二辑《植物先生》延续了这一灵魂,却更显深邃。
书中二十四篇新作,从“立春割韭菜”到“大寒臼年糕”,将植物与中华传统饮食、农事文化紧密勾连。文字中流淌的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有对生态的忧思与对文明的叩问——当袁明华写下“春天躺在蚕豆荚中老去”,读者仿佛听见植物在城市化进程中无声的叹息。
![]()
两辑书一脉相承,前者如春日繁花,后者似秋日沉实,共同构筑起一座跨越时空的自然文学殿堂。
如果说内容是其血肉,工艺便是其筋骨。两辑书皆以古法线装,麻绳书脊与三方磨毛书口的细节,让指尖划过时如抚古书,顿生穿越时空之感。
第一辑每一页花草纸,需经58道手工工序,从采集原料到染色嵌花,匠人们甚至为合欢花的粉色丝缕翻山越岭。第二辑以全手工木刻雕版印刷版画,去探寻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工艺。
![]()
两本书将设计隐于内容之下,让纸张的呼吸与文字的韵律浑然一体。这种“奢侈的朴素”,使得书籍不仅是阅读载体,更成为可传家的艺术品。
作为“中国最美的书”,《植物先生》系列的意义远超审美。它以植物为媒,重新连接被现代生活割裂的人与自然。
当孩子摩挲书页惊叹“摸到了春天”,当大人在书卷上体会植物的生长,阅读便成为一场代际共赴的自然之旅。书中非遗工艺的匠心与节气智慧的传承,更让传统文化在纸上重生——从蜡梅芬芳中读懂立春的仪式,从桑叶脉络里触摸农耕文明的温度。
时光在《植物先生》中变得可触可感。它不催促你快速翻页,而是邀你驻足:听麻绳与纸页间细微的窸窣声如风吹林梢,嗅花草纸纸间若有若无的花叶清香,看水墨插图里的银杏如何金黄透亮。
这两套书,是写给匆忙时代的一封长信,提醒我们:自然不一定在远方,也许在掌心方寸;时光不在追逐,而在低头阅读的刹那。
若你渴望在喧嚣中寻一方净土,若你愿将四季的温柔藏于书架——《植物先生》系列正是你要寻找的答案,它们是中国文学与工艺献给世界的“慢之礼”。翻开它们,便是让时光慢下来,与草木同呼吸,与天地共生长。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这套“中国最美的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