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乱了大唐,也乱了各方势力。
河中镇,治所蒲州,大体位置在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本来归河东节度使管。
大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邙山大战兵败,率领朔方军退到河中地区,自此河中镇被朔方军控制。
朔方军屯住河中,也是朔方军和唐廷共同利益驱使。
从安稳角度,河中有山河之险,方便防守,特别适合当军队大本营,最起码晚上能睡个安稳觉。
从生存角度,河中在汾水下游,涑水横穿,有河有水就方便生存。这里土地肥沃,能种粮食不缺吃喝。旁边是河东,河东有盐池,商业繁荣,有商业就能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军需有保障吃香喝辣。
从战斗角度,交通便利,朔方军作为大唐主力,不能忘记本职工作,方便四处征讨。
从安全角度,这里指唐廷,河中距离长安不远不近,中间有同州掐着要道,这样一支强将悍卒的部队距离朝廷太近,皇帝不安全,距离朝廷太远,皇帝也不安全,河中正合适。
从割据角度,交通便利的河中方便打别人,辩证角度,别人也方便打你,所以扎根河中没有成为割据藩镇的天命条件。这么强大的朔方军唐廷当然不愿意看他割据出去。
所以,退守河中,是唐廷和朔方军最优解。
但爱会转移,形势也会变。
伴随唐廷与河北藩镇和解,唐廷进入了矛盾时期,一会儿想收复河北,一会儿想收回西域。
继续说辩证关系,人家河北藩镇想割据,占据西域的吐蕃还想打大唐。
从战需关系来说,河北藩镇侵略欲望不强,只想当个土皇帝过好日子;吐蕃则是觊觎大唐的土地财宝,能占就占能抢则抢,想过来当真皇帝。
所以才有了唐代宗被吐蕃占据长安的奇耻大辱。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为保证长安安全,唐廷开始加固西北防线,重要项就是郭子仪李抱玉等大帅移防。
这对唐廷有两大好处,明着是防御吐蕃入侵,暗里则是趁机削弱郭子仪李抱玉等大帅的军权。
朔方军要求从河中前往邠宁。
朔方军将士不乐意啦,邠宁这地方风沙眯眼吃喝困苦,从白面馍烤羊腿的河中换到啃窝头配咸菜的西北,叫谁都不愿意,当兵为了生活,生活不是当兵。
唐廷也害怕朔方军造反,折中方案,邠宁还得去,毕竟士兵的本职工作是保卫国家。河中依然归朔方军管辖,这样可以进行内部调配,来回换换地方,好日子苦日子交替进行。并且将河中的物资运送至邠宁,士兵们在邠宁的日子也不至于太苦(郭公(子仪)兼领邵宁,以河中资之)。
但唐廷还是希望将河中从朔方军手上收回来。
直到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廷任命杜亚为河中都防御观察使,唐廷才拿到河中的行政权,军权依然在朔方军手上。
讽刺的是,真正让唐廷取得河中控制权的事情是建中之乱。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把唐德宗赶出长安,正在河北作战的朔方军主帅李怀光火速回援。
积极的行动很可能是个消极的结果。
李怀光这货因为勤王有功也是飘了起来,不懂得谦虚做人谨慎做事,最终也和唐廷闹僵,反了。
他率兵占据河中,唐廷派兵平叛,其中包括邠宁的朔方军。
李怀光的部将阎晏想搏一把,可是士兵却指着对面的邠宁军说对面不是父兄就是子弟,这仗没法儿打(李怀光将阎晏欲争之,士卒指那军曰”彼非吾父兄,则吾子弟,奈何以白刃相向乎!”)。
李怀光的反叛使得朔方军元气大伤,这货兵败被杀后,浑瑊收容了李怀光的残部占据河中,河中彻底从朔方军管辖脱离。
军力和经济遭到双重打击的朔方军从顶端跌落,最终在唐末群雄争霸的戏台上沦为附庸直至消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