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受榕江县委组织部特邀,县书协主席杨政赟到县老干局对退休老干部开展专题书法讲座,这是榕江县书法家协会“七进”公益活动第一次走进县老年大学。书法讲座活动以“艺术为媒、理论为魂”,将书法技艺传授与政治理论学习深度融合,为离退休干部打造了一场兼具文化厚度与思想温度的艺术讲座,助力银发群体在笔墨间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思想共识。
讲座开篇,杨政赟以“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为核心,阐释其“以毛笔书写汉字,兼具技法规范性与审美艺术性”的本质特征。结合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政治要求,他着重讲解强调了:“书法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传承,不仅是艺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守护,是筑牢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针对老干部群体需求,“书法养生”板块引发热烈反响。杨政赟从唐代虞世南“练气、练心、修德”的书品人品同修理念,到元代郑杓《衍极》中“以书养生”的理论溯源,再结合欧阳询、文征明等历代书法家和近代孙墨佛与苏局仙的高寿实证,生动展现书法对身心修养的滋养价值,既呼应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老干部工作理念,更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理论认知深度契合。
在专业教学环节,杨政赟围绕“笔法、字法、墨法、章法”四大核心,为老干部构建系统的书法知识体系。他通过“五指执笔法”“中锋运笔”的现场演示与讲解,让“笔笔中锋见骨力,提按有度显神韵”的技法精髓直观可感;以“疏密、向背、欹正”为原则,结合《曹全碑》《乙瑛碑》等隶书经典碑帖例字,深度解析汉字结构的审美逻辑;从“知黑守白”的布局智慧,到焦墨、浓墨、淡墨的层次变化,深入拆解书法作品“和谐生命体”的创作规律,帮助老干部快速掌握书法创作核心要领。
同时,杨政赟借助课件梳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书体演变脉络,逐一审视各书体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甲骨文“尖起尖收”承载殷商时代占卜文化印记,金文“遒劲雄美”彰显西周青铜礼器庄重精神,隶书“蚕头燕尾”标志汉字从“象形”向“符号化”转型,楷书“形体方正”契合儒家“中庸方正”文化内核。这一讲解不仅让老干部厘清书法艺术发展逻辑,更从文字形态变迁中,深刻感悟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传承智慧,与政治理论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工作方法”的理念形成强烈共鸣。
此外,针对文房四宝的讲解环节,杨政赟详细介绍湖笔“硬毫、软毫、兼毫”的工艺差异、松烟墨与油烟墨的原料特性、生宣与熟宣的吸墨适配场景,以及端砚、歙砚等“四大名砚”的地域文化价值,让老干部全面掌握书法创作“工具密码”,切实体会传统文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实践创作环节,杨政赟现场挥毫泼墨,即兴写下“上善若水”“春夏秋冬”等书法作品,将“崇德向善”的文化哲思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融入笔锋,引得现场老干部阵阵赞叹。随后,他指导老干部临摹创作,从执笔姿势调整到笔画轻重控制,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现场墨香四溢,老干部们专注执笔、认真临摹,在一笔一划中体悟书法艺术的精妙,更在沉浸式创作中深化对“文化自信”的理论认知。
此次活动累计覆盖离退休干部30余人次,不仅丰富了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探索出“政治理论+传统文化”的教育新路径。正如参与活动的老干部所说:“这场讲座既学到了书法技艺,更加深了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我们也要发挥余热,为传承中华文化出一份力。”
据了解,榕江县将持续以“七进”公益活动为抓手,推动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理论学习深度融合,让更多群体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强化理论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为县域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撰稿:榕江县委组织部 吴殿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