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五届隶书展引发了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其中“网络挑错字”现象更是成为热议焦点。在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的当下,面对各种指谬观点,笔者认为凡事都要以证据为支撑,切不可盲目跟从。以下,笔者将结合所查资料,对网传的一些指谬内容进行理性商榷。
一、“暮”字与“嶺”字:笔误与否需严谨考证
对于“暮”字,从汉简中可寻得其相应写法,这表明该字在特定书法语境下有历史依据可循,并非随意为之。而“嶺”字,网传指出其左下“令”误作“今”,属于笔误性错字。然而,仅凭直观判断便下此结论略显仓促。在隶书演变过程中,存在诸多异体字和书写变体,不能简单地将与现代规范写法不一致的情况都归结为笔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隶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书写特点,以及该作品整体的书法风格和创作意图,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嶺”字是否存在真正的笔误。
二、“城”字:特殊写法有典可依
“城”字右上长捺起笔多折一笔的写法,在隶书中并非个例。通过查阅《隶辨》《汉隶字源》等权威书法典籍,以及参考邓石如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可以发现这种写法是隶书中常见的艺术处理方式。它不仅丰富了隶书的笔画形态,增添了书法的艺术美感,更体现了书法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与探索。因此,对于这种有典可依的写法,不应轻易认定为错误。
三、“展”字、“旗”字与“探”字:宽严有度,理性看待
“展”字在《石台孝经》、明清人隶书等作品中均有出现,这充分证明了该写法在书法历史中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探”字在《汉隶字源》及一些深字隶书写法中也有迹可循,说明其并非无中生有。至于“旗”字,虽然其笔法可能存在不够严谨之处,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构成错字。书法创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艺术性,在遵循基本字形结构的前提下,书法家有权对笔画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和变形。只要这种变形不影响字的基本识别和整体美感,就应给予一定的宽容和理解。
四、燕尾与雁尾:溯本求源,避免误解
关于“燕尾”还是“雁尾”的争议,实际上源于对成语出处的误解。“燕尾”一词本指颜真卿书法中笔画的一种形态特征,后来被借用来形容隶书中捺画末端的独特造型。虽然个别文献也作“雁尾”,但这并非主流用法。因此,在使用这一术语时,应尊重其历史渊源和约定俗成的用法,避免因望文生义而产生不必要的混淆和误解。
五、己巳通已:古文字常识与书法传承
“已”字可以写作“己”或“巳”,这是古文字学中的常识,也是书法创作中常见的现象。在古代书法作品中,由于书写材料、工具以及书法家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一些异体字或通假字。这些写法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也体现了书法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对于这种符合古文字常识和书法传统的写法,应予以正确的认识和尊重。
综上所述,对于全国第五届隶书展网络指谬现象,我们应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在评价书法作品时,要以证据为基,结合书法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既不能盲目跟从网络观点,轻易否定书法家的创作成果;也不能对明显的错误视而不见,忽视书法艺术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推动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