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在文旅体融合发展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0
分享至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深化文旅体融合,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文旅体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体育+”主题游近两年异军突起,“村BA”“村超”“村马”等群众性体育赛事在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有关部门印发的《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关于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等为抓手,不断深化文旅体融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丰富业态,赋能各民族共同现代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文化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文旅体融合能够有效衔接非遗创新发展、电商直播、休闲度假、康养研学等新业态,拉动游客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民族地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依托历史积淀和人文传统,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实现文旅“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显著成效。尤其是“体育+”作为文旅融合的新业态,在助力民族地区激活消费新热点、拓宽产业新空间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如,贵州省近年来打造“村BA”“村超”等“村”字号文旅IP矩阵,盘活了闲置旅游设施和民俗、非遗等资源,促进了各民族从业者互嵌式发展。2024年,榕江县“村超”吸引超940万人次到现场,榕江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新增文化旅游市场主体1850家,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7.08亿元。


▲市民和游客在梧州市骑楼城游玩(5月1日摄)。近年来,广西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市井饮食文化,不断丰富夜间消费业态,营造饮食、旅游、购物、演出等多场景于一体的新“夜”态。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民族地区发展文旅体融合,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内需,更好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凝聚人心的“幸福产业”。下一步,要在深化文旅体融合中,进一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民族地区联手打造更多品质化、特色化、定制化,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以当地群众广泛深入参与、游客深度融入体验、东西部市场主体深化合作为切入点,打造新型旅游发展业态。推动民族地区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医药资源、特色节庆展会等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成为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文旅体商综合体。将体育场馆与博物馆、文化馆、演艺场馆串联起来,联动举办多样化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各族群众旅行交往、互动交流、旅居交融的形式。依托民族地区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培育推广冰雪、马术、攀岩、划船、浮潜等品牌赛事,通过举办相关赛事活动,带动旅游、竞赛、表演等业态发展,拓宽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路径。

促进交流,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许多传承至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凝结着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为各族群众所喜爱。如,草原那达慕大会上的赛马、摔跤、射箭,自元朝起便成为北方各民族共同锻炼的“男儿三艺”;以道家思想和中国哲学为底蕴的太极拳,为汉、回、满、壮等民族广泛传承;蹴鞠、投壶、捶丸、角抵、押加等源于各民族生产生活实践的体育项目,经历代流变、交融和改良,如今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村”字号赛事的火爆出圈,全国掀起了“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热潮,观看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参与民俗游戏运动,已成为继风味美食品尝、民族服饰旅拍、非遗工坊体验之后的又一时尚“打卡”项目。在丰富多彩的文体赛事中,各族群众与游客以赛会友、以旅促融,在体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与中华文化认同。


▲“五一”假期,各地推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带动旅游消费欣欣向荣。图为5月4日游客在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七彩丹霞景区游览。 新华社发(成林摄)

下一步,要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贯穿民族地区文旅体产业开发全过程。围绕优质文旅体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通过完善旅游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一批补链延链重点文旅体项目,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为旅游市场赋能增效。建设中华传统体育非遗数字资源库,提炼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体育文化标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展示活动,深化体育赛事活动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审美共鸣、拉近情感距离、增进文化认同。不断完善规程规则,规范竞赛项目、优化表演项目,扩大各族群众参与度,提升赛事质量和影响力,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发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探索“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文体融合”的全链条体系。在深化文旅体融合中推动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抓住“中国游”在海外游客中持续升温的有利趋势,加快建设一批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将“网红流量”转化为海外游客增量,在美美与共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副编审)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李翠 海宁

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国家民委 incentive-icons
国家民委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账号
6114文章数 66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