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贵州丹寨摄影报道
9月16日晚,贵州丹寨县尤公广场星光熠熠,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开幕式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以千年回响为序,以文化传承为章,共同见证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感受非遗的时代新生。
《古蜀天边行》剧照
当晚,四川省川剧院带来的变脸街舞《古蜀天边行》惊艳亮相,与侗族大歌、口技、陕北说书、醒狮、咏春、粤剧等经典非遗节目同台演出,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独特魅力,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
作为四川省川剧院精心打造的创新之作,《古蜀天边行》由四川省川剧院院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白中华担任总导演,余丹负责脸谱及变脸设计与执导,阙瑞担任街舞编导,武远远任戏曲导演,吴奇航作曲,20位青年川剧演员联袂演绎,让川剧这一传统戏曲艺术在现代街舞的律动中突破边界,焕发全新光彩。
演出现场
“从最初的担心、质疑到如今的惊艳,这群年轻人用行动打破了所有不可能。”四川省川剧院演员团副团长张浩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节目创排过程中的感动与感慨。他坦言自己曾一度怀疑这些几乎从未接触过街舞的年轻演员能不能成功。“毕竟对大多川剧演员而言,街舞是全新领域,有的人甚至此前连基础舞蹈都未接触过,创排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与不确定性。”
但随着日复一日的排练与积累,青年演员们的进步肉眼可见。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逐渐掌握节奏与技巧,再到将川剧变脸与街舞动作流畅融合,他们用点滴努力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第一次连排结束后,大家都忍不住感叹‘原来他们可以做到’。”初次彩排的成功经历让张浩更加坚信,“不要小看任何人的潜力,每个人都能在挑战中激发出无限可能。”同时,他也对青年演员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坚守初心,将创排与演出中积累的经验、灵感传承下去,让《古蜀天边行》的舞台表现越来越好,持续绽放光彩。”
剧照
曾把街舞当成业余爱好的青年川剧演员张睿阳也分享了自己的演出感受。在他看来,自己虽跳过街舞,但将川剧、变脸与街舞三者融合,仍是不小的挑战。“这和单纯跳街舞完全不同,需要兼顾戏曲的韵味、变脸的技巧和街舞的活力,三者缺一不可。”经过数月的磨合、学习,张睿阳和其他演员终于实现了三者的融会贯通,成功站上舞台,这对他而言既是突破,也是成长。
谈及节目细节,张睿阳表示,尽管节目融合了现代街舞,但大家依旧采用传统戏曲妆容,“素面朝天不符合节目的主题,戏曲妆容能帮助我们更快进入舞台状态,也让传统韵味更足。”而观众席的掌声,更是对他们努力的最佳肯定。“我们表演时需要专注于动作,无法分心关注观众,但在结尾亮相时听到的欢呼声,总能让我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这不仅是观众对节目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年轻人传承创新非遗的肯定。”
演出照
此次与众多非遗节目同台,也让张睿阳收获颇丰。他注意到,广东的咏春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也融入了现代街舞元素,且呈现效果十分出色。“每个省份的非遗都有独特亮点,大家都在通过创新不断成长,把好的文化遗产传递给下一代。”张睿阳说,未来他会和伙伴们一起继续在非遗创新的道路上探索,用年轻人的方式让川剧艺术被更多人看见、喜爱。
当古老技艺碰撞青春活力,非遗正以愈发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作为国家级川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智林对《古蜀天边行》的价值有着深刻解读:“我们的‘今天’,就是明天的‘传统’。今天的我们,也是从昨天厚重积淀的基础上开展探索、延伸的。让非遗延续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古蜀天边行》不仅是四川省川剧院对川剧传承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更让我们看到青年一代正用行动书写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