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单位”展览现场,眼镜蛇画廊
上海 Moi Space,2025年
图片来源:眼镜蛇画廊
我相信收藏不只是拥有物品,更重要的是和生活空间、时间、记忆建立联系。这也让我们每一次选址、每一次展览都充满了未知的惊喜。我们希望为藏家和观众带来一种开放、流动、充满惊喜的美学体验,让艺术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面对经济周期和行业洗牌的压力,眼镜蛇画廊(CoBrA Gallery)不囿于传统“白盒子”空间的限制,而是在上海外滩的沙美大楼和苏州河畔的JK1933等极富个性和历史底蕴的场所策展;去年更在养云安缦酒店的明清古宅中,以“生生相息”展览推动艺术与自然、建筑的深度融合。
2025年,眼镜蛇画廊进一步宣告全面转向“共享画廊”的运营模式,自由地与不同属性的空间合作,让艺术走入更广阔的生活场景。
▲“先锋复兴”展览现场,眼镜蛇画廊,2021年
“眼镜蛇”名字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浪潮——“眼镜蛇画派”,由丹麦、比利时、荷兰的艺术家共同发起,强调潜意识创作、跨领域融合,结合绘画、诗歌、雕塑和实验性写作。
▲“先锋复兴”展览现场,眼镜蛇画廊,2021年
2021年成立于上海的眼镜蛇画廊以“收藏级设计艺廊”为定位,创立初衷是为当代艺术和现代设计之间的叠合与映照创造可能,尝试将稀缺设计家具、艺术家居与当代艺术作品融合展出,探索艺术、家具、器物与生活美学的边界。
自创立以来,眼镜蛇画廊以创新策展、灵活思路在不同空间中书写不同的展览,尤其偏爱有人文积淀和历史故事的建筑,将每一次展览视为与空间、艺术品和观众的三重对话。2021年被称为“中国设计画廊元年”,多家收藏级设计画廊同时冒尖,但后劲不足,截至2025年,已所剩无几。与此同时,眼镜蛇画廊仍在进行自身的转型,采取“感性决策+资源互补”的模式,续存活力、积极应变。
▲眼镜蛇画廊创始人之一卢方园
画廊的三位女性合伙人居于三地,各司其职:韦晴常居北京,凭借其资深收藏经验把控画廊选品和运营方向;Snow Dan Qin常居北京和波士顿,负责海内外资源整合;卢方园常居上海,负责展览运营并维护艺术家和藏家关系。
本期,我们在上海专访了画廊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卢方园,请她回顾画廊的重要展览经验,分享行业变革下的思考,以及她对“收藏如何为生活美学赋能”的独到理解。
眼镜蛇画廊善于把空间与设计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展览风格,能否回顾创立至今对你们而言有突破意义的展览?
我们每一次展览都在尝试用空间讲故事。比如2021年画廊最初落地上海时,我们选择了沙美大楼——一座带有折中主义、装饰主义风格的历史建筑,举办了“先锋复兴”作为开幕首展。
▲“先锋复兴”展览现场,眼镜蛇画廊,2021年
那里的中庭挑高十几米,完全没有传统“白盒子”画廊的中规中矩。我们用立体化的策展方式,让设计家具、艺术品与空间共生。比如那架1930年由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Poul Henningsen)设计的PH157三角钢琴,线条流畅、充满未来感,就成为整个空间最具标志性的存在。
▲眼镜蛇画廊JK1933空间,2023年
我们也曾在愚园路的柳林别业短暂驻留,将展览带入更具生活气息和历史感的老洋房空间。2023年则在苏州河畔的JK1933,为沿河的艺术图景增添了一抹独具先锋设计气息的色彩。每一次的空间选择都不是偶然,我们希望借助建筑自有的历史和气质,让展览内容和空间叙事相互成就、彼此激发当中的活力与美感。
近年来艺术行业正在经历转型,许多画廊甚至知名机构陆续关闭。成立仅4年的眼镜蛇画廊如何应对当下的变化?
这些年,艺术行业确实经历了很大的结构调整。画廊关闭、空间转型、藏家群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大家都在寻找适应新环境的方法。我们从成立之初就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传统意义上的画廊,而是希望成为人与空间、人与艺术、人与时间之间的对话现场。这几年我们也在不断迁移和尝试,实际上也是在适应和推动行业的变化。
▲“生生相息”展览现场
眼镜蛇画廊,养云Art,2024年
今年你们宣布全面转向共享画廊模式,是基于哪些考量?
“共享画廊”的概念在国际上早有探索,早在2016年,瓦妮莎·卡洛斯(Vanessa Carlos)就在伦敦推出“condo”共享画廊项目,允许画廊之间分享原有的空间,邀请合作的画廊一起展示各自代理艺术家的作品。但在国内真正能落地的项目并不多。
我们之所以选择“共享”,是希望打破固定空间的局限,与不同性质的空间合作,让艺术和设计进入更多元的生活场景。
▲“时间的单位”展览现场,眼镜蛇画廊
上海 Moi Space,2025年
比如有些合作方原本是高端家具的展厅,通过我们的策展和内容注入,空间就有了全新的生命。如此一来,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藏家,而且包括设计师、豪宅业主,以及对生活美学敏感的新中产、新富阶层。
▲眼镜蛇画廊,“三周年特别展:流动”
展览现场,2024年
我们也希望引导大家从“买品牌”转向“收藏稀缺性”,从消费艺术品到真正参与艺术与生活的融合。目前有很多空置的豪宅、老洋房或商业空间都正与我们建立合作,我们从画廊的专业角度,为每个空间量身定制,比如在公寓中避免过大体量的作品,我们觉察这些其他行业从业者不一定能觉察的细节,使我们的展览项目能让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一目了然。
共享画廊的模式对眼镜蛇画廊未来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最大的收获肯定是画廊运营的灵活和开放。我们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内容和推广上,也减少了运营传统空间的成本压力。我们拒绝千篇一律的工业空间,每次合作都为空间量身定制策展方案。
▲“姿态”展览现场
眼镜蛇画廊,小有·懿园,2025年
合作空间也从被动的“乙方”变成内容共创者。对我们来说,这种“轻装上阵”的方式,是应对当下市场不确定性的良方,也为行业带来更多的想象力。我们的核心始终是让艺术回归生活、点燃人与空间之间的火花。
您既是画廊主也是藏家,您如何定义属于眼镜蛇画廊的“收藏生活美学”?
我相信收藏不只是拥有物品,更重要的是和生活空间、时间、记忆建立联系。这也让我们每一次选址、每一次展览都充满了未知的惊喜。
▲“时间的单位”展览现场,眼镜蛇画廊
上海 Moi Space,2025年
我们希望为藏家和观众带来一种开放、流动、充满惊喜的美学体验,让艺术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对我而言,能让我心动且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收藏的作品,其创作者一定拥有一颗纯粹热爱创作的心,这样的作品或许不一定是最有商业价值的,但一定饱含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我个人会留意这样的作品,也会在收藏之前参观工作室,与艺术家进行细致沟通。
眼镜蛇画廊在艺术家代理和作品选择上有哪些坚持?
我们代理的艺术家大多来自海外,其中有不少是大中华区的独家代理。我们期待与艺术家建立深厚的信任和长期合作关系,比如我们如果看中了某一位艺术家,会先收藏他的作品,为艺术家进入中国艺术市场建立足够的信心,才有了后续的独家代理权。
▲玛丽安·赫塞尔比尔作品
于“顺流而上”展览现场,2023年
以丹麦当代艺术家玛丽安·赫塞尔比尔(Marianne Hesselbjerg)为例,她的装置作品运用的材料非常丰富,包括土壤、陶瓷、金属、羊毛等。我们乐于推动艺术和设计的融合,将材料、观念、工艺和空间体验结合起来,我们先收藏了她的作品,之后才拥有了她在大中华区的独家代理权。
你们最新的展览“时间的单位”,与设计事务所Moi Space进行了合作,其中有哪些创新尝试?
这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展示空间原本是一个设计师工作室,主要用于让客户挑选沙发面料、定制和展示家具。我们把20世纪40年代生人到“00后”的艺术家作品带入这个非典型空间,让不同年代、不同媒介、不同风格的创作并置。
▲“时间的单位”展览现场,眼镜蛇画廊
上海 Moi Space,2025年
比如苑慧楠的郁金香系列油画、凡妮莎·巴拉加奥(Vanessa Barragao)用葡萄牙传统纺织工艺创作的装置、马可鲁的“啊打”系列、许嘉维的水墨装裱画、赵子晗以绳结为灵感的装置、陈欣运用缂丝工艺诠释的团扇,以及张宁的石膏雕塑、玛丽安·赫塞尔比尔以铝为材料的作品……这让展览的最终呈现在材料的轻盈与厚重、缤纷与素雅之间流动。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空间和作品的自由对话,让观众体验到艺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可能性,让空间继而成为承载情感、承载精神的容器。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收藏/拍卖》杂志独家稿件
原文刊载于《收藏/拍卖》2025年秋季刊
标题《让艺术在生活中流动:眼镜蛇画廊如何在城市空间营造艺术体验》
作者:LX
写作者、摄影师、资深媒体从业者和观察者
在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电影与视觉艺术专业
专注于时尚、艺术、文化领域的写作和影像创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