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苍苍以凝翠,水茫茫而含章。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深处,千回百转的老鹳河畔,坐落着一座风光旖旎的小山村 —— 西峡县米坪镇河西村白家庄。这里既是自然馈赠的静谧一隅,亦是一段人生传奇的起点。
米坪,这座浸润着岁月沧桑的古老集镇,其行政脉络可追溯至数百年前。据史料记载,明朝成化年间,此地便设有 “保” 级行政单位,开启了建制化管理的历史;民国初年,它先后成为内乡县第九区、第四区区公所驻地,管辖范围一度涵盖现今卢氏县朱阳关在内的北山诸乡镇,尽显区域中枢地位。关于 “米坪” 之名,亦有一段沿革:清初因乜姓大户在此聚居,得名 “乜(音 miē,意为眯眼)家坪”;解放后,地名更改为 “米坪”,并沿用至今。1997 年,米坪撤乡建镇,自此翻开发展新篇章。如今的米坪街,集镇面积约 2.1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5100 余人,青石板路的古朴与沿街商铺的活力交相辉映,既留存着古镇的厚重底蕴,又洋溢着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与米坪集镇隔河相望的河西村,因地处灌河西岸而得名,村落形态呈 “V” 字形铺展:一端沿灌河延伸,南起邢门组,北至金钟寺组,与石界河乡接壤,全长约 3 公里;另一端沿小河铺开,南起邢门组,向西北延伸至野牛村,绵延约 2 公里。这条小河的源头坐落于行上、野牛两村,蜿蜒流淌约 15 公里后,在米坪街北头汇入灌河,宛若一条玉带串联起两岸烟火。而在 “V” 字形区域的中央,矗立着长达约 3 公里的马鞍山,山脚下有一处形似四头大象奔腾的山凹,当地人称之为朱家凹 —— 白家庄,便静静地依偎在这片山凹之中,承载着白氏一族的烟火与记忆。
公元 1937 年,农历十一月初十,一声清脆的啼哭划破白家庄的宁静,一个瘦小却充满生命力的男婴在一户白姓人家呱呱坠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个新生命的到来,为贫苦的家庭注入了久违的欢悦,也悄然埋下了承载家族期望的种子。
按照当地 “三天取名吃喜面” 的风俗,这家女主人咬牙从仅存的口粮中,匀出一瓢原本准备过年食用的白面,搭配酸菜煮成热气腾腾的面条,宴请家族中的长者前来赴宴。席间,长辈们围坐商议,为男婴取名 “坤立”—— 这个名字,不仅是家族血脉的标识,更凝聚着祖辈对后代的殷切期许,藏着跨越时光的文化深意。
在华夏文明的悠悠长河中,每个名字都是一段浓缩的愿景,坤立之名亦不例外。“白” 是世代相传的家族姓氏,承载着血脉延续的使命;“坤立” 二字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意涵与深切期盼。“坤”,本指苍穹之下的广袤大地,其汉字演变暗藏玄机:战国时期,“坤” 由 “立” 与 “申” 构形,后逐渐演变为 “土” 与 “申” 相合,愈发贴合 “承载万物” 的大地之象。它象征着包容万象的胸襟、厚积薄发的魄力,引申出 “厚德载物” 的君子品格与 “柔顺伸展” 的处世智慧,更暗含 “合作共赢” 的格局与 “稳重厚实” 的德行。而 “立”,既含 “挺拔站立” 的身姿,亦藏 “建功立业” 的志向,是 “顶天立地” 的担当,是 “独立自主” 的风骨,恰是传统语境中对男性品格的至高期许。“坤” 与 “立” 相融,既是长辈对其 “丰功硕德、人中龙凤” 的美好愿景,更是期盼他能以 “独立之姿、担当之魄”,在世间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一个家族的传承,从来不止于血脉的延续,更在于精神与故事的沉淀 —— 那些镌刻在族人记忆里的过往,早已融入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基因。
豫西白氏的渊源,可追溯至明代。彼时,白氏家族世居山西运城,族人皆习武强身。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凭一身武艺护佑乡邻、抵御兵祸,在乱世中筑起一方安宁。闯王李自成率军过境时,白家子弟毅然放下农具、投身行伍,随军北上,为攻克北平立下汗马功劳,先祖白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然世事难料,清兵入关后,李自成兵败,白刚无奈退居山西洪洞;其子白东继承父志,继续抗清数十载,那份坚韧不屈的气节,成为家族精神的重要底色。康熙初年,为谋求生计,白家先祖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出发,踏上艰难的迁徙之路,几经辗转,最终在南阳邓州肖白营安定下来,开启了家族在豫地的新篇章。
此后,米坪白氏迁始祖白林,以一担两筐挑起两个孩子,携妻子赵荣徒步穿越崇山峻岭,最终在米坪河西落脚。当时的河西,尚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古木参天、藤蔓缠绕,却被白林一眼相中 —— 他于荒芜中窥见生机,决意在此定居。亲手搭建茅屋、开垦荒地的同时,白林始终秉持 “耕读兴家” 的理念:肩上的担子一头挑着土枪,以护家卫国;另一头装着《四书五经》,以教化后代。
在这片土地上,白林与妻子赵荣勤耕不辍、繁衍生息,膝下五子成年后各自分居,后代便以 “老五门” 相称,成为白家血脉延续的重要分支:大门白文章定居小河西白家庄,随着人口增多,后代逐渐散居于野牛柏树、秧田、小沟、下角、羊沟河东及大庄南大岭等地;二门白文治分居白家庄东坡;三门白文学居于王庄、银洞竹园;四门白文礼的后人分布在小沟、下角、秧田口、子母沟口白家庄及军马河后河;五门白文信则定居野牛双庙、大庄。
坤立,正是大门白文章的直系后代,亦是白家迁居米坪河西后的第九代传人。1947 年,他进入米坪北庙小学就读,两年后因家庭原因辍学。辍学后的坤立并未放弃学习,一边在家协助务农,一边自学珠算,凭借刻苦钻研掌握了实用技能。1954 年,他出任农业互助组会计,后又历任初级社、高级社会计,在基层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经验。1957 年 10 月,坤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转为正式党员,从此将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紧密相连。1958 年,他担任河西大队会计,不久后调任社办钢铁厂会计,随后又任米坪公社工业办公室干事;1959 年,他转为国家干部,先后担任米坪公社党委办公室干事、机要员,以及党委办公室副主任。1961 年,他任米坪区党委办公室秘书兼区统计,进一步参与区域政务工作。1962 年 5 月,为支援家乡建设,坤立主动返乡,历任河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大队长兼党支部副书记、河西村支部书记,直至 1995 年 7 月退休 —— 四十余载光阴里,他始终扎根故土,以实干践行着 “坤立” 之名中的担当与使命。
(作者:任金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