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杜春娜
一说到济南市的名胜古迹,就不得不提趵突泉。在济南市市中区寨而头村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村里藏着趵突泉的源头——渴马崖。处于玉符河风光带的寨而头村,留存多少故事?近日,记者探访寨而头村,感受泉源文化与山水之美。
相传为趵突泉源头
在济南玉符河畔寨而头村南的一处山崖下立有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趵突泉源头原址”字样,这里便是渴马崖。据悉,渴马崖,在玉符河道拐弯处,亦名梯子崖。史籍记载:“渴马崖,寨儿头西,即梯子崖。三川之水至此伏流。”
![]()
![]()
记者注意到,在寨而头村,流传着一则麦糠与趵突泉的故事。相传,寨而村的村民秦老五和他祖父二人在一天顺水而游,来到渴马崖下,发现了两处漏水洞。秦老五就顺便从家中扛了两布袋麦糠,用了一上午的时间都投到两个漏水洞里面,麦糠顺水而下。过了10多天以后,秦老五来到趵突泉打探消息后得知,前几天趵突泉出现过麦糠,随后就不见了。
![]()
关于趵突泉的源头,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在济南市乡村振兴文化顾问张定业看来,不仅是渴马崖,玉符河与趵突泉乃至济南的泉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玉符河是一条泉源之河,在古代的诗文中亦有体现。例如,明朝诗人晏璧《济南七十二名泉诗》中的‘趵突泉’写:渴马崖前水满川,江心泉进蕊珠圆。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独称第一泉。这说明了渴马崖和趵突泉的关系。”张定业说,曾巩的诗句“一派遥从玉水分”,就直接点明了玉符和趵突泉的关系。“玉水”正是玉符河的古称。同时,曾巩还在《齐州二堂记》里记载了渴马崖当地人用麦糠验证趵突泉源头的传说。
“不仅仅是古代的诗文和传说。在20世纪,山东师范大学一位地理系教授带领学生,在玉符河沿岸做过一个钼酸铵的实验。因为钼酸铵只能人工合成,于是,他们在玉符河沿岸选了几个投放点,最终几个月后在趵突泉发现了这种物质,从而证明了玉符河和趵突泉的关系。”张定业说。
“玉符河南连泰山,北入黄河。”张定业介绍,玉符河源自泰山,上游拥有“三川”(锦绣川、锦阳川、锦屏川),三川汇入卧虎山水库后形成玉符河,向西北流入黄河。“玉符河是黄河下游最后一条支流,全境在济南,从这个角度来说,其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一部分。”张定业说。
动人的传说故事
不仅相传为趵突泉源头,因河而生的寨而头村及附近村庄留下了许多动人传说故事。
位于寨而头村西南头一座山的半山腰处,有一片光滑的青石崖,东西宽100余米,南北长约250米,周围柏树参差,清幽邃远。相传此处为南宋抗金名将关胜的墓地。
据寨而头村当地传说,宋朝年间,关胜解甲归故后,隐姓埋名云游四方,不知不觉来到寨而头村,看到此地有山有水,风景优美,随口说,此地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当我百年后,当葬于此。于是,留下了关胜墓的传说。
据了解,根据古代行政区划历史考证,渴马崖有一段时间归渴马村所有,后被寨而村收买被改名为梯子崖。
相传唐朝黄巢率军起义,带着兵马来到渴马崖一带(现在的东渴马村、西渴马村),战马口渴了,发现此处有村庄并有河道,推测此地可能有水,下令士兵到村内找水;但由于当年正值干旱,水井干枯,未找到水源,便继续前行。行走约3公里之后(现在宅科村一带),发现一片土地长满茄子,口渴的将士及战马便将茄子及茄梗一扫而光,引起了种茄老人的严重不满。黄巢及其将士便走上前去,说明了原因,一方面取得了老人的谅解;另一方面也获知再向前走,地形复杂,崎岖难行。于是毅然决定挥师回转。行至现在的催马村附近,战马徘徊不前,口渴难耐,但未有水源,军士便忍着口渴。扬鞭催马而去,一直到现在的段店饮马庄周边,方才得水饮马。渴马、催马、宅科(原名茄棵)三地因此而得名。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