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逗马贰叁Dogme23
由逗马23代理、齐炎焱执导的短片《上岸》入围了2025年第19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纪录短片单元。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齐炎焱导演进行关于该短片的专访。在本次采访中,我们聚焦“短片标题”、“短片角色”、“创作策略”、“影像结构”等视角与导演展开了深度问答。
《上岸》
2025|中国大陆|30min
【剧情简介】
Nana毕业后在大城市职场碰壁,天真地以为回老家考教职就能获得稳定生活。然而返乡考编却因疫情后竞争激烈屡屡落榜。在等待再考期间,他辗转代课,逐渐体会到“躺平”比努力更难。代际矛盾成为他发泄的理由。当就业内卷成为时代背景,求稳成了一代人的集体焦虑,他终在反复失败中卸下自洽伪装,承认无路可走。次年,他借政策放宽以人才引进身份成为教师,他发现同事同样为“求稳”而来,所谓“上岸”不过是换种方式在现实里淬炼。
【导演阐述】
人们习惯将年轻人初入社会的迷茫、无力和挫折当作每一代都要面对的必然,但习惯是否只是因为接受比改变更容易?我希望通过片中人物的经历,让观众在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于审视与共情中直面自我。同时,反思社会制度在自我价值实现中,该以包容涵纳多元,还是以公平划定尺度?良性愿景与现实逻辑的博弈,究竟何为更合理的解?
【导演简介】
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从事影视相关工作至今。
【采访内容】
逗马23:
片名《上岸》是对时代语境中的“稳定渴望”的回应。但在片尾,Nana意识到“上岸”其实只是另一种挣扎。你在创作初期,是否就已经确立了这种结构性的讽刺?
齐炎焱:
起初并没有意识到,是越到后期看到nana的抱怨越来越多。当时我并不确定这是他无力的反应还是他是个索取型的人只要付出就会有负面情绪,或者是其他什么。直到他和家人吃年夜饭时对母亲说“如果你让我做点什么或许我还会有点存在感”时,让我回想起他曾经一些矛盾的行为,推测稳定或许只是他的底线,是追求有价值有意义不得,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当他在频繁考试的路上说出感觉疲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时,说明他其实一直在挣扎自洽,就像适婚年龄要对一个符合结婚标准但自己不喜欢的人付出一样。
逗马23:
在你看来,当代青年口中的“上岸”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真实选择,还是一种时代制造出的幻觉?
齐炎焱:
在我看来年轻人所说的“上岸”就像年轻人常说的“佛系”一样,它是真实的状态却并非真正宗教所说的佛系。我不好说“上岸”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毕竟这其中还存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选择。而且“上岸”目前只是现象,就像早年的上山下乡、下海经商。它还要在这片土地上发酵,才能看到在个体身上的结果,目前它只是人们想到或许容易生活稳定的一种选择。
逗马23:
影片中母亲对Nana的责备并非恶意,却也难以共情。你如何看待这一对母子在同一屋檐下对“稳定”的分歧?
齐炎焱:
可能母亲平时在家庭中承受了很多,会下意识的说出责备抱怨的话。就像她教育nana时背景是刷小视频的声音,多想一步都能猜到声音出自nana的父亲,还有年夜饭母子对话。父亲的一言不发的嘬酸奶,再有母亲说自己从10岁开始干活,干了50多年,这些都让我觉得她挺不容易的,但又不会完全觉得她无辜。她太想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了,以至于她只是在表达自己,没有意识到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就像她说再多认为对nana有益,表达对他关心和爱的话,都会遭到nana的反驳,最后只能妥协用溺爱的方式。而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让她说出“我理解你”触动到nana,nana几次面对母亲表现出来的“放肆”,这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撒娇,是他知道他在母亲面前是安全的表现。
逗马23:
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一部写给“未上岸者”的片?你是否想为仍在挣扎的人保留某种情感出口?
齐炎焱:
这个问题特别好,因为这几年我是拍摄记录了几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这部短片取材其中一人。当初拍摄前选择这个群体,是预判在当时普通年轻人身上一定会看到未来社会变化的端倪,是想给未来社会为什么会呈现那样的面貌提供一种答案或观察切口。现在距我开拍已经过去6年了,这个“未来”比我预想来的快了很多。
当初的“上岸潮”跟现在比起来算不上什么,我希望观众可以通过这部影片能了解一些“准上岸者“的内心。作为当下未上岸的人,我希望他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不完美的人,他们的处境、焦虑、矛盾、无力都不是孤独的。就像早年的“下岗潮”中的人们,在审视或共鸣的同时能直面自己的内心,因为我认为所有的”治愈“都是自己的选择,都是自愈。
逗马23:
影片设置了考编、代课、疫情、返乡等具体社会情境,和很多现实题材影片相似。但你选择用相对克制、不煽情的方式去讲述。你是如何在“表达”和“隐忍”之间寻找平衡的?
齐炎焱:
这样的表达对我而言其实无关克制,可能只是个人喜好而已,现实题材的影片如果垂直的表达,我会觉得像社会调查、新闻报道,而且自媒体时代,电影再这样做意义不大。不是说这些现实问题不重要,或许可以用“图层”来解释。人和事在表层,社会问题在底层,我想让观众先看到这个人的经历,对人对事感兴趣后自然的关注社会问题。
而且我认为想客观讲清社会问题都得从现象入手,单从个人的表述很难跳出主观局限,越是刻意追求严肃严谨,反而越显得可笑。所以我希望我的纪录片标准是主题有价值,呈现方式有意思,不必让人一眼就看穿中心思想或深刻意义,而是让观众自己去看、去思考。
逗马23:
影片不带直接批判,却在片尾落点于“原来大家都是求稳的同路人”。这种缓慢但致命的共识,让人不寒而栗。你如何在剧作中设计这种结尾“余波”?
齐炎焱:
因为这是我拍摄前思考的回响,当初除了感觉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和以往明显的不同和预判进入社会后一定会发生什么事外,拍摄前我做了两百多份临毕业大学生问卷调查。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我问“如果有可能,你想成为像马云那样的人还是梵高那样的人?”只有一个人想成为“梵高”。我不确定我当时的反应是否有自己的主观偏见,但如此悬殊的比例一定说明什么。
此外大家的矛盾性和精神困境有很多交集,这些如果呈现出能量,在这片土地上会怎样存在?是怎样平衡还是怎样?所以在拍摄时我会想,我的拍摄对象的群体特征是什么?会有什么社会问题在他身上发生?呈现的现象是什么?当考公考编社会群体化时,我很明确影片要讲到这件事,最后nana和同事的对话时,我很兴奋,所以影片就是现在这样的。
逗马23:
“努力不如躺平,躺平更难于努力”这句话几乎成了这代人的真实写照,你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挣扎”是这代人最准确的常态?
齐炎焱:
成功标准单一、感官容易满足、思想被结扎、价值观反向构建、还要面对自我价值确认的常态问题,简单点说就是现在的生态变了。当长辈的经验已经完全在这个时代不奏效,自己的认知在这个时代照应的也变少,需要回看历史寻找相似痕迹、道理,那这个时代中的人一定活的不容易。
逗马23:
影片中的节奏有种疲惫的惯性感,像现实中人的“拖延”和“苟活”。你在剪辑或机位安排上有做过什么设计来配合这种身体/情绪状态吗?
齐炎焱:
这种感觉其实更多是主角本身呈现出来的,我只需要预判他会表现出这种状态记录下来,机位是根据预判,设想人物的动线。例如:主角面对我时是放松的,有倾诉欲望的,那我就不要在摄影上耍花样。就让观众像看一个熟人或者朋友一样在自己面前,当他多次这样呈现,观众自然就会感受到这个人的特征。在剪辑前我会回想这几年的感受,想像出几种节奏,想象nana如果无声的在每个节奏里是否和现实中的他一样?如果一样,那呈现与他现实不同的行为是否也合理?然后选择更像nana的那个节奏去选择素材,在剪辑时去验证。
逗马23:
你从清华美院毕业,长期从事影像相关工作。你觉得你的视觉经验是否影响了你在这部片中的调度或构图风格?
齐炎焱:
肯定是有影响的,不过我这次的纪录片和以往从事的工作不同。以往的工作会更注重形式和视觉表现,像做宫廷菜。哪怕是道水煮白菜,也是要让人赏心悦目。但这次的纪录片会更像炒河粉,把握技艺的同时更要关注火候,甚至炫技要给火候让步,因为放在这部影片里,锅气更重要。拍摄时有时为了让观众关注点在人物动作、表情上或者一些细节上,为了不让观众往美学上联想出戏,会刻意的回避一些“美”的表现,学习达内兄弟那种摄影机围绕人物的动线捕捉人物。
但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有些表现还是太常规了。因为时刻要对人物或人物关系要发生的事做预判。自己该走还是该停?该站在哪里方便下一个动作可以有选择的余地?站多远还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情绪?站多近才不会影响到人物的情绪?自己怎么做不会影响到事情的发生或者结束?过程中要想这一场怎样结束,是否等人物的表现结束就够了?还是要等环境音结束还是有新的环境音出现?如果判断错误是马上跟上去,还是等人物自己进入镜头?所有的思考要瞬间给出结果,以往经验要在这个时刻给出方案,一边做排除法一边作出决定。
逗马23:
片尾主角开车行驶在雨里说道:“怎么突然下这么大,我好害怕,看不见了”你如何看待影片最终传达的那种温和却不确定的希望?
齐炎焱:
当时拍的时候我和nana都感觉这一年没希望了,所以我问了那个问题。他应该是越说越觉得前途渺茫,恰好又遇到大雨,所以脱口而出。我想如果当时我是他,那句话应该是个比喻,把它作为结尾是让观众感受貌似开放的结局又好像没希望的的那种不确定。但不管哪种情绪,都肯定是向下的,这样彩蛋出现的时候才够劲儿。
采访策划:子阳
排版&文案:齐马不很蓝
文字整理:齐马不很蓝
校对:靳晓琪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