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天,电影《阿基米德大战》在日本上映,让日本国内对“大和号战列舰”的讨论又多了起来。
电影搞了一次阴谋论,认为“大和号”居然是专门制造出的“无用战舰”。而制造它的目的,就是让它沉没。
一些“有识之士”希望以这艘超级巨舰的灭亡,惊醒军国主义的狂热日本。
该片给“大和号”的诞生和沉没安排了貌似合理的故事,但这个解释其实非常无力,完全是给日本海军将领和军工的大佬贴金。(底色还是反战败)
![]()
“大和号”战列舰,沉没在日本西南部海域的坊之岬,船上的2000多名水兵和军官也随舰长眠海底。
在以航母决胜负的二战太平洋战场,美日之间的海战,是航母数量、舰载机数量以及舰载机质量的比拼。
没有哪场大海战的胜负,是炮舰互轰决定的。(萨沃岛夜战除外)
离奇的是,在二战初,美日两国的海军都在建造超级战列舰,美国有北卡级、依阿华级,日本有大和级。
哪怕是美军的门面依阿华,其主炮口径和装甲厚度,都不如大和。
![]()
作为当之无愧的战列舰之王,大和号在1941年服役,立刻成为旗舰,是日本海军甚至整个帝国的象征。
“大和”的名字,已经能说明一切。
这款战舰的造价、耗费的资源都极为夸张,但在实战当中,这两艘巨无霸的战绩可怜,基本可以确定4年0击杀,成为“昂贵的废铁”。
最后日本联合舰队不得不叫停“大和级”后续的制造,省钱去造航母和飞机。
参战的大和号、武藏号两艘姐妹舰,都当过日本联合舰队旗舰。
那么在二战前,日本海军面临什么问题,“大和级”项目是如何开始的?这艘船的造价有多高,武器有多强?大和号为何会沦为“昂贵的废铁”?
![]()
【一】日本海军:憋气15年,我容易吗?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欧亚的列强都惊呆了。
各国一算账,这次大战的损失,比前100年欧洲各国的战争加起来还大。欧洲的百年财富蒸发大半,尤其人口损失最为触目惊心。
4年大战,欧洲大陆伤亡3000多万人,其中1300万人死亡,还有400-600万的残疾,损失是“拿破仑战争”的近10倍。
所以在战后,英、法、美联合惩戒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拆散奥匈帝国,保证其不得翻身。
列强还不放心,各大战胜国也坐在一起,就裁军进行谈判。
![]()
彼时列强们意识到,战争的爆发有一条恶性循环线:扩军、军费增加、财政吃紧、税收增加、经济萧条、军事扩张输出矛盾。
所以各国决定同时裁军,并限制军队体量、装备水平,尤其是海军水平。
因为海军,是最烧钱的军种。
1922年,英、法、美、日、意五大国签订《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了各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和炮口直径。
其中总吨位方面,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吨位比例约为5:5:3:2:2。严格来说,这也算是一个不太平等的条约。
1930年的伦敦海军军备会议上,五国续签条约,各国海军继续受到限制。
![]()
直到1935年,在海军条约即将结束时,五大国再次齐聚伦敦。决心和英国、美国在大洋一较高下的日本海军,希望日本海军吨位能和英美齐平。
在被英美拒绝后,日本海军强烈要求政府拒绝条约。
日本遂退出海军条约,华盛顿海军体系解体。
1922年到1936年,这15年是世界海军的“假日”年代,各国建造了一批“条约军舰”,都是扣扣索索,畏首畏尾。
日本退出条约后,英、美、日三大海洋强国的海军都开始造舰。
彼时按照吨位,英国海军世界第一,美国第二,日本第三。
![]()
日本海军憋了十几年,终于能喘气了。
开始造舰后,日军“航母派”和“炮舰派”的矛盾很严重,美国回来的山本五十六等现代思想军官,主张全力建造航母,以舰载机空战决定胜负。
但日本海军的传统派依然强大,舰队司令末次政信、大将加藤宽治,还有皇族伏见宫博恭王等人,都坚定支持大舰巨炮道路。
左右权衡后,日本海军开始两条赛道一起跑,翔鹤号、瑞鹤号航母开始动工。
同时,海军“舰政本部”得到军令部的命令,对1932年开始设计的“代”战列舰进行修改,要跟美国的主力战列舰进行对比。
所谓“代”,即“替代”的意思,日军希望下一代战列舰替代条约时代重巡、战列舰,进行海上决战。
该舰主设计师,一开始是“造舰鬼才”藤本喜久雄,后来交付给日本传奇舰船设计专家,有“造舰之神”外号的平贺让。
这一型战列舰,被日军视为称霸大洋的决战兵器,其指标全部拉满,设计师们称为“梦幻中的军舰”。
![]()
【二】战列舰之王,却生不逢时
“代”战列舰的设计,在1934年全面铺开,直到1937年动工,前后改了几十次。
设计的途中,日本通过情报得知英美都在制造“16英寸战列舰”,即406mm主炮的战列舰。
所以日军要求新战列舰的主炮超过16英寸,一开始设计为510mm,但技术上难以实现,最后敲定为460mm主炮。
日本海军要求:460mm主炮8门以上;副炮为155-200mm,也不少于8门;127mm高炮不少于12门;还需要大量防空炮。
至于船只的护甲,日军要求能承受406mm穿甲炮弹的直接打击,弹药库和炮塔还得更厚。
新战列舰的航速要在30节以上,续航7000-8000海里左右。
![]()
罗列设计要求,很容易;甚至拿出设计图纸,也比较容易。
但要把船造出来,难度就很大了。
舰政本部的专家们把图纸改来改去,最后发现,无论怎么改,这艘船的排水量都会在60000吨以上,最大甚至超过80000吨,已经远远超过世界所有现役战列舰。
连德国正在制造的俾斯麦级,美国的北卡罗来纳级,都排在日本新型战列舰的后面。
1937年初,设计案“A140-F6”通过审核,即将投产,海军将其命名为“大和级”。8月21日,吴港海军工厂铺设了大和级首舰“大和号”的第一片钢板。
4年后,1941年末,第一艘“大和级战列舰”大和号在吴港海军工厂完工,该船外形之“雄壮”,让日本海军将领兴奋。
![]()
大和战列舰长263米,宽38.9米,吃水10米。它的排水量是64000吨,满载排水量超过72000吨,其中整整22800吨都是钢甲。
该船的动力为12个锅炉、4台蒸汽涡轮,输出15万匹马力,能把这艘巨舰推到27节的高速。
“大和级”引以为傲的主装甲,即侧舷“主甲板下”装甲厚达410毫米。
其中外层130毫米是日本当时的“黑科技”——维克斯硬化型非渗碳装甲,即曾被一些网友吹嘘为二战最硬的“VH钢”。
该装甲足以挡住20公里外射来的460毫米穿甲弹,水线下还有一套防鱼雷系统,能提前引爆鱼雷,分散爆炸力。
![]()
“大和级”的炮台正面装甲厚650毫米,侧面和顶部250多毫米,底盘装甲厚560毫米。
弹药仓和锅炉仓都被200多毫米的钢甲保护,中央指挥塔也覆盖着500毫米的钢甲。
该战列舰的主炮,是3座3联装的460mm炮,分布是前2后1,其炮弹重达一吨多,联射威力毁天灭地。
大和的侧舷本有12门155mm副炮,但1942年被拆掉一半,换上防空炮。
127mm高炮起初是12门,后来增加到24门。侧舷的36门“96式25毫米高炮”,在战争期间不断加装,最后总数高达150多门!
看装甲厚度、武器水平,大和绝对是二战,甚至整个人类历史上的最强战列舰。美国对标大和级的依阿华,排水量才4万多吨。
但从拆掉副炮,无脑、疯狂地增加上百门大口径防空炮和小型防空炮,可见两个答案:“大和级”在防空上很无力;日本海军希望这种战列舰成为防空支点。
![]()
此举从侧面证明了太平洋战争是舰载机的天下,舰队在超视距开战,炸弹和鱼雷才是击沉战舰的主力。
战列舰在航母编队中的位置极其尴尬,进攻时看不到敌人,逃跑时跑不过飞机,当个防空支点就足矣。
1941年12月,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航母就是作战核心。
到了次年的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重型航母几乎是唯一的战斗力,巡洋舰和战列舰都在后方打酱油。
这时候,作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的“大和号”,成为山本五十六的“私人坐骑”,就显得很尴尬了。
该船造价不菲,如果就这么飘着,海军能忍住,陆军也忍不住。
毕竟造巨舰的钱、资源,能造大量坦克、火炮、飞机,而日本当时可不富裕。
![]()
【三】昂贵的废铁,沉没才有价值
按照日本二战时的海军档案、军工账目,“大和号”的船体和武器,加起来的造价是1.3亿日元。
当年的日元,一元差不多是现在日元的4500-5000倍。1930年代末的1.3亿日元,换算下来是今天的30亿美金。
这个造价,在日本海军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和大和号几乎同时建造的日军航母“翔鹤”“瑞鹤”,单价才8000多万日元。
而且,根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大和号1.3亿日元的报价,还是报低了。
毕竟一艘航母没有大量装甲、重炮,价格也有上亿日元,大和号的真实成本很可能顶得上两艘航母。
在电影《阿基米德大战》里,就有这一幕的出现:海军联合军工厂,做了假账,让这艘吞金兽通过政府的预算审核。
![]()
“大和号”真正的造价,可能超过2亿日元,据说达到2.8亿左右。
想想也是,当年为了造这艘船,日本从纳粹德国进口大型锻压机、酸性平炉,其价格都不便宜。
这笔钱折合成现代美金,是75亿之多,造核动力航母都够了。而大和级居然一共要造4艘,总成本绝对是天文数字,养100万日本陆军绰绰有余。
在“大和号”服役次年,“大和级”的二号舰“武藏号”也服役了,两艘船数据基本一致,都当过联合舰队旗舰,是日本海军的宝贝。
后面还有3号、4号舰在制造,3号就是倒霉的“信浓号”。
“信浓号”快完工时,日本海军已经后悔了,赶紧叫停“信浓号”战列舰的制造,将其改造为航母。
结果这艘船后来在处女航就被击沉,几亿日元打了水漂。
最后一艘大和级“111号”,1942年直接取消项目,资源拿去造航母和飞机了。
![]()
1942年春的“中途岛战役”结束后,日本海军失去了和美国太平洋舰队正面对抗的能力,“大和”跟“武藏”两艘船,也远远躲在后面,免得遭受损失。
所以从1942年到1944年,大和号没有参加任何海战,长时间在所罗门、本州的军港停泊。
该舰船员近3000人,一直过着非常精致的生活:有西餐和“和食”两种餐饮选择,有冷饮、甜品、肉食稳定供应。
对比吃草的日本陆军,他们简直生活在天堂。
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号也一样,从未参加海战,两艘大而无用的超级战舰,被讽为“旅馆”,让联合舰队的历任司令尴尬不已。
![]()
在对内宣传中,日军将大和称为“决战兵器”,要到最后和美国进行决战。
1944年,这个机会来了。
当年6月,美军太平洋舰队杀入马里亚纳群岛,要踢开日本帝国的大门。群岛上的日军以塞班岛为中心,对美军进行反击。
蛰伏2年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小泽治三郎的率领下倾巢而出。
他带着9艘大小航母,以及大和、武藏在内的几十艘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和美军展开决战。
结果马里亚纳海战,日军被击沉3艘航母,损失舰载机300多架。
大和、武藏在战斗里仅开了几炮,还是防空炮,对战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日军也不敢让这两艘船冲上去,因为冲上去也是美国轰炸机、鱼雷机的靶子。
![]()
此战结束,日本联合舰队只剩皮囊。
没有大型航母,没有优秀舰载机,没有优秀飞行员,海战没法打。此时的日本国力,也不足以支撑日本海军继续造舰了。
接下来的菲律宾战役中,联合舰队兵分三路出击莱特湾,已经有“特攻”的性质,即自杀式出击。
武藏号战列舰在锡布延海被美军击沉。
日军“小泽舰队”带着4艘航母诱敌,最终全军覆没。
大和号所在的“栗田健男舰队”为主力,任务是突入莱特湾,消灭正在登陆的美国舰队。
1944年10月25日,莱特湾的“萨马岛海战”中,大和号带领的战列舰、巡洋舰的确攻入莱特湾,和美军“塔菲3号舰队”展开炮战。
但因为错误估计形势,栗田健男以为美军没有被小泽舰队引诱,所以短暂交火后早早撤出战场。
![]()
此战,大和号第一次担任日军主力,其460毫米的主炮连续发射了100多发炮弹,包括穿甲弹和防空弹。
按照日军的记录,大和号击沉美军一艘驱逐舰,一艘护航航母。
但“塔菲3号”的记录显示,当天在萨马岛海战,美军损失1航母,3驱逐舰,都是被日军炮舰群殴而沉没,难以确定到底是谁击沉的。
所以很有可能,大和号的击杀是0,整场太平洋战争的战绩为负。
这次出击后,联合舰队已经不具备海战的能力了,没有航母的海军,出港就是活靶子。
而且美军切断了东南亚航路,日本本岛油料几乎断绝,日军仅剩的油料要供给飞机,军舰都在港口趴窝。
一直到1945年4月,美军围攻冲绳岛,日本陆军忍无可忍了。
![]()
日本陆军刚在菲律宾丧师50万,冲绳岛的牛岛满兵团10万人也是九死一生。再看海军耗费巨资建造的“决战兵器”,居然在港口吹海风。
陆军将领吐槽说:“这是日本最昂贵的废铁。”
重压之下,日本海军军令部下令发动“天号作战”:大和号带着单程的油料,率领舰队前往冲绳岛支援岛上日军。
这支“特攻舰队”其实就是去自杀。
大和号在4月6日出发,次日早上被美军侦察机发现。
当时日军行驶到九州西南的“坊之岬”,美军出动300多架次飞机围攻这支舰队。到中午时分,大和号身中数十发炸弹和鱼雷,最终翻沉。
1945年4月7日下午2点半,大和号开始沉没,舰长有贺幸作、军令部次长伊藤整一带着2800多名水兵“玉碎”。
战舰弹药库发生的殉爆,腾起几百米的蘑菇云,活像几个月后广岛的样子。
仅有200多名日军被美军捞起。
大和号的沉没,是日本海军“玉碎”的高潮,此后日军的反攻全面“特攻化”,自杀式飞机、快艇、鱼雷开始大量制造。
![]()
日本海军让大和号去“特攻”,本质是卸下了担子。这艘被视为国家象征的战舰,一直让海军背负巨大的心理负担。
陆军、政客、水兵、民众都要问:美国人来了,大和号为什么不作战?
当看到大和号也沉没的消息,日本海军轻松了,等于宣告全国:海军尽力矣。
随后,一种绝望的寒气传到日本各地,“战败”两字出现在所有日本人的脑海,包括军部那些疯子的脑袋。
笔者认为,大和号的设计,并不算落后,战列舰在二战也未完全落伍。否则美国也不会造大量战列舰,比日本造得还多。
但日本不是美国,其国力不到美国十分之一,工业潜力不足美国二十分之一。所以日本的每块钢都必须用在刀刃上——太平洋战争的刀刃,就是航母。
大和号战列舰,在二战最大的价值,就是沉没。它的确让日本人的帝国梦幻灭,完全可以说:“它的沉没,比它整个服役期更有价值。”
参考资料:
1.《东洋魔岛——日本“大和”级战列舰》柚木武士
2.《海上巨无霸——“大和”号战列舰沉没之谜》王世伟;祁磊;康磊
3.《飞机对决巨炮 “大和”号战列舰的最后航程》刘怡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