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玉米穗腐病部分地区已有发生!
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中后期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曲霉菌、青霉菌等病原菌侵染玉米果穗及籽粒,产生粉红色、黄绿色、褐色或灰黑色的霉层,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发病玉米减产10%~30%以上。同时还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如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致癌物质,引起人、畜中毒,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
▲图片来源于孟津三农
发生条件及影响因素
玉米穗腐病病原菌通过空气、雨水以及玉米的伤口进行传播,影响其发生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品种特性。高赖氨酸玉米和糯质、甜质及结构疏松的粉质型玉米品种感病严重。果穗直立,花丝多,苞叶长而厚,籽粒排列紧密,穗轴含水量高,水分散失慢的玉米品种更易感病。
2.气候因素。高温多雨的环境使得病菌更容易繁殖,从而导致病害的流行,在温度15℃~28℃,相对湿度75%以上有利于病菌侵染流行。玉米生长中后期降雨及阴天天数较多是发病关键,生长季降水量大有利于穗腐病病原菌的扩散和蔓延,收获期连续降雨及收获后遇阴雨天气无法及时晾晒易导致穗腐病加重发生。
3.害虫侵染。棉铃虫、玉米螟等穗部害虫造成的伤口有助于病菌的侵染,从而加重玉米穗腐病发生。
4.秸秆还田。秸秆、穗轴、根茬是玉米穗腐病病菌越冬存活的有利场所,未处理的秸秆还田后导致田间菌源量增加,为玉米穗腐病提供了翌年植株的侵染源。
5.栽培管理。玉米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气性差,使田间形成高温高湿环境,从而为病虫害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今年入夏以来,黄淮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棉铃虫、甜菜夜蛾等虫害发生较重。8月下旬阴雨天气增多,玉米穗腐病等病害容易流行蔓延。受棉铃虫、玉米螟等害虫影响,造成的虫蛀伤口为穗腐病病菌侵染形成隐患。近年来,玉米种植结构趋向高密度发展,高肥水、高密度栽培条件下通风透光条件差,玉米田间小环境郁闭严重。当前玉米正处于乳熟后期,正是穗腐病的快速侵染和发病关键期。
防控建议
及早进行以防控玉米穗腐病、棉铃虫、南方锈病为主的“一喷多促”统防统治,可选用唑醚·戊唑醇、唑醚·氟环唑、枯草芽孢杆菌等高效杀菌剂与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虱螨脲、氟铃脲等高效低毒杀虫剂,配合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混合使用,建议采用植保无人机每亩药液量3升以上全田喷雾。
玉米收获前十五天以内停止用药。玉米成熟后及时收获和晾晒,充分晒干后入仓贮存以防止病害的再次侵染。
来源: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