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选:皇帝、皇太子大婚时,在一定范围内挑选13-17岁良家少女,汇聚5000人。初选:通过目测淘汰身高异常、体型不协调者。复选:检查五官、皮肤、声音等,淘汰嗓音粗哑、举止轻浮者,剩余2000人。精选:测量手足尺寸、观察台步姿态,淘汰手脚粗大、举止不端者,最终1000人入宫。 宫选:由宫女检查身体是否为处子之身及有无隐疾、异味,仅300人通过。 妃选:通过观察言行举止,淘汰250人,剩余50人。选三:从50人中选出三人供皇帝钦定。钦定:皇帝最终从三人中选定皇后,其他两人封为妃子。
参选标准有三个:一是父母双全且行止端庄,家法整齐。二是女子年龄在十四至十七岁。三是候选女子需“容貌端洁,性资纯美,言动温恭,咸中礼度”。
下面予以详细说明。皇宫选美之前,各省、州、府、县,会提前在当地进行一轮选拔,也就是“海选”。“海选”结束,5000名参赛者与父母一起到京城备选,期间的路费、住宿费、伙食均由户部承担。到了京城后,进行“初选”。5000人站到大广场上,按年龄大小排列。“初选官”凭借外貌把长得太高的、太矮的、太胖的、太瘦的淘汰掉。
过了初选,进入更加细致的“复选”阶段。在初选的基础上,对参赞者的五官、腰围、皮肤、肩宽等部位进行仔细观察。眼睛不好看的,皮肤毛发多的,脸上、手上有黑痣的淘汰。这一环节,还会让参赛者简单地做一下自我介绍,目的是考察她们说话时的声音。声音粗犷的或尖细的,口齿不清的,一律淘汰。复选后,进行“精选”,主要考察候选人的外表、气质。太监拿着工具测量剩下的人,看她们的身体、四肢是否符合比例。步态、气色、仪表是否标准。通过“三选”的姑娘,集中进行宫选。主要是“裸检”环节,由经验丰富的老宫女,老太监负责,更为细致地对是否处女之身、有无隐疾、异味等方面的考察。
过了“宫选”,来到“妃选”。剩下的300名女子,在宫中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生活观察。主要考察她们的生活习性,说话态度、智商高低、人品优劣。考察结束,只有50名选手进入下一关。观察期过后,是“选三”环节。这一环节将直接定出前三名,主考官为皇太后,皇太妃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主要考察候选人的文化知识,琴棋书画等技能。最后环节是皇帝的“钦定”。这一环节全凭皇上个人喜好,没有什么标准。因为前三名都是千里挑一的美女、才女。皇帝只要确定三人的名次就行,第一名为皇后,第二、三名的,封为妃子。
从明代六次选美的前三甲来看,明孝宗只确定皇后张氏一人,没有其他的妃子。由选美第二名晋升为皇后的是明宪宗的孝贞纯皇后王氏、明世宗的顺妃张氏(继后)。生下皇子的有明宪宗的端顺贤妃柏氏、孝宗的皇后张氏、明熹宗的皇后张氏(死胎)三人。
命运最为悲惨的是明世宗的三人组。皇后陈氏因吃醋,被世宗差点废黜。立为皇后仅一个月,就病逝了,年仅二十一岁,追谥为“悼灵”皇后(后改缢孝洁皇后)。陈皇后去世后,张顺妃立为皇后。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世宗废张皇后,改居冷宫。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月,张氏病逝,葬于金山。选美第三名的文氏,曾册封为恭妃。后因罪被责罚幽禁在冷宫。生活凄冷,饱受折磨。嘉靖十一年(1532年)七月,文恭妃忧闷而亡,年约二十六岁。世宗诏令丧仪从简,百官免于送殡。谥号“悼隐恭妃”,以嫔礼下葬。
一生福寿双全的是明宪宗的王皇后、明神宗的王皇后及刘昭妃。虽然无子无女,毕竟受到了后辈皇帝推崇,得以安享晚年。未受过虐待的是明宪宗的柏贤妃,明武宗的夏皇后、吴德妃、沈贤妃。明宪宗的吴皇后、明神宗的杨宜妃、明熹宗王良妃及段纯妃,遭到废黜、早逝、无宠无子,算是命运不济。最值得一提的是明孝宗的张皇后与明熹宗的张皇后。前者得孝宗的无比宠爱,家族显赫,儿子又是皇帝武宗,可谓富贵无双。可惜,武宗早逝,即位的明世宗对张皇后横挑鼻子竖挑眼,极为不礼遇,致使她怏怏不乐病逝。后者与熹宗很是恩爱,并助明思宗登基,却遇上了亡国之祸,被迫自缢殉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