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皇后刘娥不能生育,便暗中将才人李氏打入寺庙为尼,自己领着宫女侍奉真宗,还把李氏腹中的皇子挪作己子。
直到多年后,真宗驾崩,新帝赵祯询问生母下落,才惊觉有人动了手脚。可现实中,这个故事又被后人添油加醋,变得更曲折动人。
先说小说版。那年,包拯在陈州做官,正给灾民发救济粮。
一天,宫里送来一位女乞丐,她衣衫褴褛,面色惨白,气若游丝。包拯还以为是被欺压的无辜百姓,谁料看她开口自报家门,竟是宋真宗的李妃!
她苦诉自己被刘皇后害得流落街头,孩子也被狸猫换走。
包拯一听心里打鼓:这档子事,怕是要得罪太后。可想想百姓的血脉传承,他又忍不住要管。
于是他暗中调查,找到当年陪李妃临产的寇珠宫女,却发现寇珠被拘后投井自尽。包拯冷汗直冒,却不肯放手。
后来,他设计让帮刘妃干脏活的太监招了供,真相才徐徐展开:李妃的孩子并没死,正是后来的太子。
时值真宗驾崩,赵祯即位。包拯亲自呈递证据,皇帝动容,却也刹不住怒气。
太后一怒,连番对抗,最终自焚谢罪。李妃被接出冷宫,与皇上相认,场面凄美。
只可惜这段惊心动魄的宫斗,书中才有,史书上并无如此浓墨重彩的记录。
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史书《宋史》记载,赵祯自幼被刘皇后抱养,刘娥虽未见他亲生,却视如己出,朝中大权皆由她掌握。
李氏,原名李才人,真宗宠爱,却年幼丧父,后被继母虐待入寺为尼。某次在庙里,刘娥见她聪慧貌美,便将她带回宫中伺候。
这位才人未曾料到,自己竟成了通往皇位的筹码。
当李氏怀孕后,朝野群臣开始指责刘娥不能生子,皇位继承悬而未决。真宗为讨太后欢心,暗自承诺只要孩子够格,就立为皇后子。
可李氏设置在宫中的环境密不透风,她分娩前夕因恐惧晕倒,结果孩子不幸夭折。太后怕事败露,对外宣称李氏早逝,自此李氏真正绝迹于宫闱。
数年后,李氏踪影再无音讯,朝中说她被太后用太后之礼殉葬,也有人说她出家还俗,无人能证。赵祯继位后,虽被刘太后视作己出,却常感觉心中缺了根,每逢祭奠母后之日,心头总有一丝疑惑:真母是谁?
他曾暗中召集宫中太监、府吏打探,却无一人敢说实话。有人怕得罪太后权势,有人惧怕触犯礼法,最终只得到一句句含糊证词。
到了刘太后驾崩那日,群臣奉命请赵祯到奉先寺守丧。谁知他一进寺院,忽然遣散卫士,直奔棺前,扑通一声跪下,哽咽道:“您既是我的母亲,怎能无人替您申冤?”当场他拔剑自刎,虽被众臣拦下,却显露他心中的悲愤与困惑。其实他并未自残,只是用行动试图唤醒众人对真相的重视,却终因朝中权势仍悬,查无实据,只能低头向遗容请罪,收兵罢手。
此后,赵祯封锁相关消息,宫中人人噤若寒蝉,却难挡坊间闲话。一时间,关于李氏和太后的传闻满天飞:有人说太后与李氏暗通,亦有人称李氏并未死去还在民间流浪。
这些流言,虽无考证,却成了后世关于北宋后宫的谈资。
可是,赵祯并未就此沉沦,他在位三十余年,励精图治,平定西夏、恢复两淮浚堰,史称“一代明君”。也正因他自身的勤政爱民,才让这段宫廷旧案没能搅乱政局。
那么,李才人究竟有何下场?史书只字未提,她的结局也无从考究。
或许她终老于黄泉,或许真的随人迹杳然。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女子的命运,从此被皇权彻底改写,而她的身份之谜,也随着历史烟尘消散在尘世间。
为何一代明君,对养育自己的母后怨念难消,却又被礼法束缚不得不向她屈膝?因为在那样的时代,权力与礼法交织,连天子的私情也要为朝堂利益让步。
信息来源:[宋史·本纪第二十 宋仁宗] 参考资料:[三侠五义·包拯断狸猫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