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十八年(1753)夏,台湾大旱,高温不下,庄稼人苦不堪言。
时清政府派驻台湾知府曾曰瑛,是个重视民生、体恤民间疾苦的儒生,他办事特立独行,常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处理民生问题。
清代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市长,要为全市民生筹谋。因此,面对台湾干旱的严峻形势,知府曾曰瑛决定亲自为百姓祈雨。他身着官服,顶着烈日,走在田间地头,一步一祈祷:请求苍天降雨拯救台湾人民于苦海。
或许是为了显示自己诚意十足,曾曰瑛在烈日底下长时间祈雨,暴晒过久,不幸中暑,不治身亡。史书记载曾曰瑛之死,称其为“病暍卒”,也就是中暑而亡。实际上,曾曰瑛应该是在高温下得了热射病,导致全身器官衰竭而死。
台湾民众深深感受到了曾曰瑛“为民请命”的壮烈之志,觉得他是个百年一遇的好官,全民自发为之哀悼。根据记载,“旬馀得雨”,即曾曰瑛祈雨十多天后,台湾下雨了,台湾民众都认为这是曾曰瑛祈祷的结果,于是更加“感念其德”。
用现代眼光去看,台湾知府曾曰瑛因为祈雨而死,其实是个迷信而荒唐的悲剧。但转念一想,曾曰瑛在田间暴晒的行为,或许可以定义为:深入田间、视察民情。如此一来,曾曰瑛的“因公殉职”就合理得多。
但在古代,没有迷信的说法,祈雨也算是正常的公务行为,无需避谈。于是,曾曰瑛死后,《清一统志台湾府》如此记录曾曰瑛的生平:“曾曰瑛,南昌人。乾隆十一年,任台湾淡水同知,摄彰化篆,寻擢汀州知府,后调台湾府。所至建学造士,修志筑堤,百废具举,民风为之丕变。岁旱步祷,病暍卒,士民哀之。”
顺便一提,由上记载可见,清代时,台湾是福建的一个府,也就是地级市,台湾与汀州、漳州等八闽之地,是兄弟地区,平起平坐,所以曾曰瑛才会在台湾和汀州之间来回调动任职。
早在乾隆十一年(1746),曾曰瑛在台湾淡水任海防同知,兼任彰化知县。当时台湾彰化县是个蛮荒之地,连座学校都没有,于是曾曰瑛捐薪倡建了白沙书院,并写了一首诗《白沙书院落成示诸生》:“敢因小邑废弦歌,讲苑新开事切磋。谁谓英才蛮地少?原知高士海滨多。文章大块花争发,诗思渊源水有波。他日应知邹鲁化,好将断简日编摩。”
台湾史家认为,白沙书院是彰化县文教事业的开端,它的历史文化意义是标志性的。可见曾曰瑛在彰化县,是做了一些实事的。
此外曾曰瑛还发明了一个扬善惩恶的好办法。他深入民间走访,随身携带两本记事簿,分别记录好人和恶人,不光登记名字,还记录事迹,然后予以表彰或惩戒。如此一来,彰化县好人盛行、恶人不得不收敛。可见曾曰瑛的特立独行,也是有着改善民生之功效的。
正因为曾曰瑛在台湾彰化的功绩表现,乾隆十四年(1749),他被调往汀州任知府(知府所在地今福建长汀县)。下面这块【云谷肇瑞】匾额,即由汀州知府曾曰瑛、武平知县吴士元联名题写。
![]()
顺便一提,武平知县吴士元后来经曾曰瑛引荐,也调往台湾任知县,任职地恰恰是曾曰瑛曾经工作过的彰化县。
曾曰瑛任汀州知府为时四年,期间主要功绩为主持编纂了《汀州府志》,并于乾隆十七年(1752)出版问世,全书共46卷,分上下两册,内容涵盖汀州府辖区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各县的行政、地理、风俗、民情等。
乾隆十八年(1753)四月,曾曰瑛从汀州知府任上平调台湾,任知府。故地重任,相比昔日任彰化知县,这一次,曾曰瑛以知府身份掌管全台湾事务。
曾曰瑛心中感慨万千,满心想在台湾再干出一番业绩。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抵台短短数月之后,曾曰瑛在台湾大旱时,要亲自疾步于烈日下躬身祈雨,——他太想为台湾民生做点事了。
只可惜,囿于时代认知的局限性,曾曰瑛未曾想到,所谓祈雨,在气象层面完全是无效的迷信之举;而高温下的热射病,是足以致命的。曾曰瑛的冲动,酿成了本文开头所述的后果:“病暍卒”,一命呜呼。
谨以此文,记述清乾隆时期汀州知府、台湾知府曾曰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