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蝶亚科—裳凤蝶族(中):曙凤蝶
4.曙凤蝶属
曙凤蝶属(学名:Atrophaneura)是属于裳凤蝶族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颈部及体侧红色;翅黑色或黑褐色;前翅大,狭长,前缘长度约为后缘的2倍;R1脉短,从远离基部处分出,R2脉与1、R5脉的共柄从中室上角同一点生出;中室长度超过翅长的一半;后翅狭窄,长卵形,外缘波状。无尾突。雄性内缘褶大,反卷,有发香鳞及软毛。后翅有黑斑或白斑,有的无斑。
雄性外生殖器的上钩突细长,末端尖,高度骨化;抱器瓣宽而短,抱器端有2个齿,中间齐而凹陷;内突高度骨化。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交配孔宽大,阴片高度骨化,结构复杂。囊突很大而且长。
卵:球状,葡萄色,上覆盖由雌蝶分泌物形成的橘黄色纵脊。
幼虫:体色暗葡萄红色或灰色,胴部多肉质突起。
蛹:强烈弯曲,以致侧面观呈S形;中胸有1对洋红色的突起;第4及其以后的腹节上有发达的亚背肉突。身体黄色或浅褐色,尚未发现绿色型。
(2)生活习性
寄主:马兜铃科植物。
(3)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东洋区;中国已记载有4种。
(4)曙凤蝶
曙凤蝶(学名:Atrophaneura horishana)是凤蝶科、曙凤蝶属蝴蝶。
①形态特征
a.成虫
翅展100-130毫米。体背黑色,头、颈、胸侧及腹侧具红色鳞毛。雌、雄异型。雄蝶翅黑绒色,后翅的臀缘褶很大,反卷且具灰白色体毛的性标;反面端半部红色,内镶嵌7个黑斑。雌蝶前翅大部及后翅色淡,后翅端半部灰黄色内镶8个黑斑,其中m1室外缘1个不十分清楚;后翅反面端半部浅红色,只镶嵌7个黑斑,因m1室有1个与基半部的黑色相并。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强度骨化,细长而末端尖。颚形突部分骨化且很长,具毛。抱器瓣宽而短,抱器腹与抱器背骨化,末端齐而两侧突出。抱器内突强烈骨化,弧形,基部有叶突,边缘具齿,端部二分叉为齿突。阳茎粗短。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具少数强刺;交配孔宽大,中间有舌形骨化的突起;前阴片强度骨化,两侧呈片状,中部呈双马蹄形。交配囊大;囊导管宽短,膜质;囊突很长,几乎与交配囊等长,两端细柄状,中间宽,由小突起构成有规律的褶痕。
b.卵
球形,淡黄色到橙红色。直径约2.5毫米,高约2.3毫米。
c.幼虫
老熟幼虫头宽约5.12毫米。头部黑色,散生黑色刺毛;胴体暗红色,中、后胸亚背线、气门上线与腹部第1-6节和8-9节的亚背线各有1对淡红色或是与胸部颜色相似的肉质柱状突起。腹部第3、4、7节的亚背线肉质突起呈白色,各肉质突起末端具轮生暗褐色刺毛。到5-6龄时胸、腹部略泛白。
d.蛹
橙褐色,体表散生白斑,胸背部隆起,中胸亚背部具1对扁平板状突起。第4-9腹节各具1对扁平板状突起。
②生活习性
曙凤蝶栖息于中国台湾省中央山脉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夏季以2000米以上至3000米前后山腰处最多,无风之晴天群集在纯白色的高山植物花丛中,喜欢访花采蜜。飞翔缓慢而优雅,容易捕捉。
寄主:马兜铃科的异叶马兜铃(学名: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Hemsl. )、大叶马兜铃(学名:Aristolochia kaempferi Willd.)等植物。
③繁殖方式
1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发生在海拔1000-2500米的高山区原始森林中。成虫主要发生在7-9月间;其他季节比较少见。在温度25℃左右时卵期约8天,幼虫期约43天,蛹期约27天。成虫喜欢在湿凉林缘的寄主植物茎、叶部产卵,卵单产。幼虫静栖于寄主植物的茎、叶或寄主植物附近的植物茎上;幼虫老熟后在寄主的茎上或附近其他植物的茎干上化蛹。
④分布范围
中国台湾特有种,仅分布在台湾岛中央山脉。
⑤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台湾农委会《保育类野生动物名录》(2008年)——等级Ⅲ(其他应予保育之野生动物)。
5.麝凤蝶属
麝凤蝶属(学名:Byasa)是裳凤蝶族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本属是中大型蝴蝶,前翅三角形,体背黑色,侧面有红色鳞毛。翅黑色、黑褐色或棕褐色,前翅脉纹两侧灰白或黑灰色。后翅外缘区有红色斑纹,内缘褶阔,也有发香鳞及软毛;上角或其附近及中域有白斑;外缘波状凹刻显著,具尾突(图25)。翅反面斑纹一般比正面清楚。雌、雄同型。
雄性外生殖器的上钩突中长,有的分2支;抱器瓣多呈长椭圆形,末端无尖突;内突两端有角突,有的边沿具齿;阳茎短粗。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交配孔小,上尖下圆。阴片发达,囊导管短,囊突条状,中间无纵脊或有纵脊,都有横脊褶。
(2)麝凤蝶
麝凤蝶(学名:Byasa confusus)也称麝香凤蝶、麝馨凤蝶、麝蝶、园君凤蝶、中华麝凤蝶、高砂麝香凤蝶,是麝凤蝶属中的一种蝴蝶。四翅狭窄、尾突修长。体黑色;胸腹部侧面和头、颈部生有红色茸毛;翅黑色或褐色,翅脉间有褐色纵条纹,前翅中室有4条褐色纵条纹;后翅后缘有正面5个、反面7个略呈新月形红斑。因其体有淡淡的麝香味而得名。
①形态特征
雄蝶:雄蝶后翅,4-5室有白斑,2-4室外缘及尾突端,有红色斑纹。尾突呈弯匙状。
雌蝶:雌蝶斑纹和雄蝶相似,雌体形较大,前后翅较圆钝。幼虫以马铃兜属植物为食。
翅展:110—130mm。
②生活习性
雌雄成蝶外观差异不大,前翅黑褐色为底上有灰色斑块及白色斑点,后翅为红褐色,同样也有灰色斑块及少数白色斑点。其外观近似青斑蝶类,刚接触赏蝶的人,非常容易误判其身份,不过有经验的人却可以从翅上浅色斑纹来分辨,青斑蝶通常为澹青色且呈半透明状,而斑凤蝶为不透明的灰白色。分布全岛的低海拔到中海拔山区,本种一年只有一世代,成虫发生期在三到五月,这段期间错过,想再看到翩翩蝴蝶,那只有再等一年了。斑凤蝶的寄主植物为多种樟科植物,如红楠、樟树和土肉桂等,成虫出现后不久,大概就可以开始在这些植物上,观察到它的幼虫。由于成虫出现的时间,刚好遇到春雨绵绵的三月,接着又遇到四、五的梅雨期,一般这种天气是很少有人从事户外观察活动,所以很多人虽然赏蝶数年,却没看过这种在发生时期不算稀少的蝴蝶。如果你是住在北部的话,试着找个好天气,到近郊植被不错的小山头,看到它的机会就很大。像阳明山国家公园的菜公坑山,是笔者每年五月必到的地点,坐在山头的反经石旁,就可以看到含斑凤蝶在内的,各种于春季刚羽化的蝴蝶,另外红楠在本区属优势植物,所以想看幼虫也不是什么难事。本种成虫访花吸蜜,雄蝶有吸水习性。
③蜜源植物
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粉叶羊蹄甲Bauhinia glauca、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马兜铃属植物的生活环境分布在海拔范围为900~1680m,最适范围为1200~1500m.多分布于山坡丛林内郁闭度小于0.7且林下有灌木分布的林间小路、林窗边缘.郁闭度大于0.8则分布较少.幼虫分布的范围为800~1500m.所以马兜铃属植物的最佳生长环境也是麝凤蝶幼虫的最佳生长环境。
凤蝶科中的长尾麝凤蝶是一种取食有毒植物,体内含有毒素的蝴蝶。连鸟类等天敌也不敢碰它。它们飞行较缓慢,雄蝶常围绕大树盘旋而雌蝶则多在花间萦绕。长尾麝凤蝶种主要分布在我省的中部至北部地区。一年可有3至4个世代,从每年的4至 10月均可见其成虫飞翔。
长尾麝凤蝶的幼虫长相十分恐怖,刚出生的一龄幼虫全身长有四列小疣,并在小疣上长有坚硬的毛刺。
待脱皮进入二龄后,毛刺便消失,而小疣则发展为较长的肉棘,全身散布有明显的红色及白色的警戒色斑纹。
它们以有毒的马兜铃属植物为寄主,体内含有毒素,令天敌望而却步。
④栖息环境
寄主马兜铃科马兜铃属Aristolochia spp.的植物。成虫喜访花吸蜜,常在林间飞舞。卵1—10粒产在寄主植物叶。
⑤分布地区
昆明、晋宁、玉溪、保山、腾冲、景洪(勐罕)、勐腊、大理、瑞丽;中国南部、中部、(秦岭);锡金、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在中国贵州崇山峻岭之中,最容易找得到的是长尾及短尾的麝凤蝶。
6.锤尾凤蝶属
锤尾凤蝶属(学名:Losaria),是凤蝶科下的一属。
(1)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特别狭长,前缘长约为后缘的3倍;中室很狭长,约为前翅长度的2/3。后翅很窄,有狭长的尾突,末端扩大成圆勺形;中室狭长。
雄性外生殖器的抱器瓣背面强度凹陷,无抱器瓣内突;阳茎细长。雌性外生殖器具有1个小而圆的囊突,囊突深陷入囊体内。
(1)生活习性
寄主:马兜铃科植物。
(2)分布范围
世界已知4种,分布在东洋区;中国已记载1种。
(3)锤尾凤蝶
锤尾凤蝶(学名:Losaria coon),凤蝶科锤尾凤蝶属。
①形态特征
前翅窄长,灰褐色,翅脉、中室内及脉间条纹黑褐色。后翅黑色,中室端部及中室外方有7个白斑,翅缘有白色和红色的缘斑。尾突端部圆锤形,柄细。
②生活习性
卵单产在寄主植物叶的背面。幼虫在叶背面取食、休息。成虫飞行缓慢,好在林缘光照较弱的地方活动。喜访花,不吸水。
③分布范围
国内: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等地方。
国外: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印度、马来西亚。
④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7.珠凤蝶属
珠凤蝶属(学名:Pachliopta)是属于裳凤蝶族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成虫:身体粗壮,侧面红色,腹部腹面节间红色。翅黑色,脉纹两侧灰白或灰褐色。后翅外缘波状较浅,有尾突,外缘区有红色或淡黄色斑列,中室端有3—5个并列白斑;内缘褶狭,无绒毛,发香鳞不发达。前翅R4与R5脉共柄,其余各脉相互分离;后翅各脉相互分离(图43)。
雄性外生殖器的上钩突宽短,端部膨大形成1个具4齿的突起;颚形突十分发达,强度骨化;有的端部具刺;抱器瓣三角形,内突端部呈大角突;阳茎端部斜切,囊形突长而宽。雌性外生殖器交配孔圆,阴片及囊突不发达。
卵:球状,葡萄色,上覆盖由雌蝶分泌物形成的橘黄色纵脊。
幼虫:体色暗葡萄红色或灰色,胴部多肉质突起。与曙凤蝶属完全一样。
蛹:头部有1条向后伸的缘脊;中胸每侧各有1个侧叶,在背线上有1个“人”字形的突起;第4—7腹节的亚背突大而细。
(2)生活习性
寄主:马兜铃科植物。
(3)红珠凤蝶
红珠凤蝶(学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是凤蝶科珠凤蝶属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70—94 mm。体背黑色,颜面、胸侧、腹部末端密生红色毛。前、后翅黑色,脉纹两侧灰白或棕褐色,有的个体前翅中、后区和亚外缘区色淡,或呈黑褐或棕褐色。后翅中室外侧的白斑列3—5个,具3个斑的呈小字排列;外缘波状,翅缘有6—7个粉红色或黄褐色斑,多为弯月形。翅反面与正面相似,后翅斑比正面明显,臀缘有1条红斑纹。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很宽,端部变化大,有的不分叉,有的分2叉,有的分3叉,有的分3叉且叉上有齿突;尾突消失而在背兜上长出1对上窄下宽的臂状突;在上端有很尖的刺突;抱器瓣强烈骨化,呈三角形;抱器端尖,具有长而粗的毛;阳茎细长,末端尖;囊形突长,半圆形。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有少量粗刺和细长毛;交配孔圆形,导管端片圆筒状,在凤蝶中比较少见;前阴片和后阴片呈片状,不发达;囊导管及囊体呈膜质,囊突很小。
卵:球形,暗橙红色,表面覆盖有雌蝶的颗粒状分泌物。直径约1.4—1.45 mm,高约1.20—1.25 mm。
幼虫:初龄幼虫橙红色,其后体色逐渐深而呈暗红色或红黑色。头部圆形,黑色。体上有肉瘤,第3腹节有横走白斑,使该腹节的亚背部及侧面的肉突呈白色。气门黑褐色。臭角橙黄色。
蛹:头顶部有向两侧伸出的扁平突起。中胸侧面有指向斜前方的耳状突起;背中央则有倒“V”形的棱突。腹部第4—7节亚背部有板状突,其末端钝圆;第4腹节两侧的突起圆形。
②生长环境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的马兜铃属(Aristolochia spp.)的植物。
③生长习性
成虫7~8月出现最多,喜欢在山区和平原地区飞翔,庭园有时亦出现,有群集性。多斑亚种分布在台湾的平地至海拔1000 m的山区,成虫全年可见,春、秋季较多。在气温平均25℃时,卵期约5天,幼虫期约21天,蛹期约12天。成虫喜欢光照充足的寄主植物上产卵,卵多产在叶背、茎上或嫩芽。幼虫不爱活动,多在叶背或茎蔓上栖息,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茎上、老叶背或附近的植物上化蛹。成虫飞行缓慢,常见于山区路旁林缘的花丛中飞舞或访花吸蜜。
④分布范围
河北、河南、陕西、江西、湖南、浙江、广西、四川、云南、福建、海南、台湾、香港;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
8.噬药凤蝶属
噬药凤蝶属(学名:Pharmacophagus)是属于裳凤蝶族下的一个属。
安蒂噬药凤蝶(学名:Pharmacophagus antenor)是属于凤蝶科凤蝶亚科的一种蝴蝶,是噬药凤蝶属(学名:Pharmacophagus)的唯一一种,是一个单型分类。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幼虫的寄主为马兜铃属的 A. acuminata(英语:Aristolochia acuminata)。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