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继军
清明时节雨纷纷。李大海站在梧桐坡的村口,望着那棵百年老树,心里感慨万千。作为省属文化单位的研究员,他这次回乡不是为了祭祖,而是调研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
“大海回来啦?”老村长周大山大老远就招呼着,“正好,村里为修复祠堂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李家祠堂始建于明代,去年暴雨山墙坍塌。村里为修复祠堂的事情闹得冤冤不改,意见不统一,分成两派:以李老汉为首的老人派坚持“原样修复”,而以养殖大户赵建为代表的青年派则认为应该推倒建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
晚饭时,父子俩就这件事情发生了争执。
“祠堂是祖宗留下的根,一砖一瓦都不能动!”李老汉筷子拍在饭桌上。
“爸,祠堂一年就用两三回,建文化活动中心天天能用,搞电商培训、文化活动...”
“你就是读书读傻了!忘了根本!”
李大海默默吃着饭,这种场景他太熟悉了。每次回家,为了移风移俗,新旧观念转变的事情,父子俩没有少打嘴仗,最终不了了之。
第二天调查显示,矛盾愈发清晰。村广场上,广场舞音乐与戏曲班子的锣鼓声互相较劲;宣传栏里,“红白事简办”的新规旁,贴着某家豪华婚礼的照片;甚至家风传承也变了味——村里刚评的“孝亲模范”,竟是为让儿子上市重点中学,举债买学区房的母亲。
“现在的人啊,面子比里子重要。”老村长感叹!”乡风、民风、家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就忘。”
转机出现在周末。村里留守儿童玩耍时不小心点燃了祠堂旁边的草垛,火势迅速蔓延。危急时刻,不论是守旧派还是革新派,全都拎着水桶冲上去救火。在众人合力下,火被扑灭,但祠堂烧毁了大半。
望着焦黑的残垣,李老汉老泪纵横:“祖宗基业,毁在我辈手里啊!”
大海扶住父亲,忽然注意到废墟中有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一看,是李家祖传的乡规家训,墨迹依然清晰:“睦乡邻,崇勤俭,尚读书,守廉耻...”
当晚,村民大会在老梧桐树下召开。面对悲痛的老人和忐忑的年轻人,大海站了起来:
“乡亲们,我是专门研究文化的,一直思考着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这场火虽然不幸,但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他举起那份乡约,“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做事,只是时代变了,方式也要跟着改变。”
他提出个方案:祠堂按原样修复,但内部增加现代设施;同时利用厢房建文化站,既保留祭祀功能,又提供电商培训、图书阅览等服务。
“最重要的是,”大海提高声音,“我们可以一起讨论,把老乡约变成新乡规,让老传统焕发新生命!”
沉寂片刻,赵建率先表态:“我捐五万!”李老汉犹豫着,最终点头:“祖宗规矩不能丢,但...活人也不能让老规矩束缚手脚。”
三个月后,修复工程启动。更让人惊喜的是,全村共同参与制定了《梧桐坡新乡规》,将传统美德与现代价值结合:“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诚信经营;保护环境,创新发展...”
仲夏之夜,新祠堂落成典礼上,李大海看着戏台上唱传统戏曲的老人和台下刷手机的年轻人,看着既保留明清风格又配备智能灯光的新祠堂,忽然理解了乡村振兴的真正含义——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一种基于文化基因的创造性发展。
晚风吹过老梧桐树,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五百年的祖先也在点头赞许。李大海站在父亲和赵建中间,知道关于乡风、民风、家风的矛盾不会完全消失,但只要保持对话与改革,梧桐坡的新鲜故事将会越来越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