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片红叶如何改变一座城?巫山给出了一个答案

0
分享至


11月14日,第十九届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北京)推介会举行。图/新京报记者肖隆平 摄

11月14日,第十九届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北京)推介会举行。这是继2023年之后,巫山再次在北京开展红叶节城市推介。

随着气温变化,巫山即将进入一年中备受关注的红叶观赏季节。今年的巫山红叶节将于11月22日正式开幕。

推介会上,巫山县委书记曹邦兴表示,当北国秋风为长城内外镀上金黄,长江之畔的巫山,正以十万群山为卷、漫山红叶为笔、满枝恋橙为缀,绘就一幅“满山红叶似彩霞,橙香阵阵醉三峡”的壮丽画卷。

活动现场,巫山不仅向北京市民介绍了巫山红叶节的相关活动,也热忱邀请北京市民前往巫山观赏不一样的红叶。为此,巫山不仅与北京香山公园签订中国红叶——“北香山・南巫山”品牌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同时还与8家在京旅行社进行签约,推动京渝两地文旅资源深度融合、优势互补。

近年来,巫山向外界展示的已不仅仅是“三峡红叶”的景观符号,而是围绕文旅产业布局、交通改善与目的地建设后逐渐显现出的文旅转型路径。

红叶不是天生的旅游资源

巫山的红叶,并不是天生的旅游资源,而是长期生态治理与人工干预共同作用而培养出来的一颗“果实”。

2006年,巫山首次提出“红叶经济”概念。当年12月初,时任巫山县委书记管洪(现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陪同客商考察。眼见红叶漫山如焰、燃遍江峡,在场众人无不惊叹。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便油然而生:“能不能让红叶成为巫山旅游的新名片”。经巫山县委、县政府反复调研与论证,2007年11月,巫山在全国率先举起“三峡红叶”旗帜,首届巫山国际红叶节应运而生。

但真正让巫山红叶从“景色”走向“产业”,靠的不是上天恩赐,而是巫山十多年来持续“把红叶当作工程来养”的系统性努力。

据《重庆日报》报道,巫山曾经历一个从自然生成、人工发现到系统运营的过程。早期的红叶主要依靠山体自然分布,多为黄栌、乌桕、枫香等原生树种,色彩呈现不稳定,景观期也受气温等因素影响较大。

要把红叶变成“可预测、可运营、可体验”的旅游内容,必须实现从“自然发生”到“可控呈现”的转变。


巫山红叶实现从“自然发生”到“可控呈现”的转变。

2018年,巫山成立三峡红叶研究所。这标志着巫山对红叶走向科学管理。研究团队由西南大学、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专家组成,他们开始对不同树种的色泽、落叶规律、适应性与光照关系进行长期观测,并在神女峰、文峰景区、黄岩景区开展“人工调控呈色工程”,让红叶色系更稳定、色彩更艳丽、观赏期更延长。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冯大兰介绍,他们对巫山红叶分布区进行了样地设置、本地调查,通过人工抚育、人工滴灌等措施,对红叶进行营养供给,人工调控让红叶色度更艳丽,观赏期可以延长15天以上。

与此同时,巫山从制度层面对生态进行了重新规划。结合“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方案,当地连续多年开展人工栽植,营造红叶景观林12万余亩,形成了分布在神女溪、大宁河沿岸等核心区域的120万亩彩叶带。

如今,巫山全县24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拥有红叶资源,约70%的山体进入景观等级。这些区域的红叶观赏期长达3个月左右,自11月初可一直延续到次年1月,而其他红叶景区观赏期仅一个月左右。

如果说种树是技术问题,那么让红叶变成公共资产,则是治理能力的问题。

巫山在红叶管护上引入了“林长制”,将保护责任纳入生态资源目标管理,并对商业化采摘与人为破坏设定制度约束;曾普遍存在的“把黄栌砍了当柴火”的行为,被彻底纳入制度禁止范畴。而那些依红叶为生的乡镇,与红叶研究、管护、文旅服务体系逐步绑定,形成了兼具生态安全与产业收益的治理模式。

这意味着红叶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政策、科研、治理与市场共同塑造的公共产品。这种长期治理思路,也正在改变巫山的文旅产业结构。

从“走马观叶”到“走进巫山”

随着巫山红叶可观赏性的提高,游客对巫山的留恋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巫山红叶更多是一种“经过式风景”。游客大多坐在游船甲板上拍照,看一眼“满山如霞”,便继续顺江而下——抵达巫山,却很少真正“进入巫山”。正如当地媒体曾经概括的那样,游客体验更多停留在“走马观叶、拍照即走”的阶段。

近年来,这种体验逐渐改变。随着2019年8月巫山机场投入使用,2022年6月郑渝高铁全线贯通,以及高速公路网络的成型,巫山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航空、高铁、高速与黄金水道四位一体交通体系的县级城市。时间与空间被重新压缩,“巫山很远”的心理距离被逐渐打破。

交通改善带来的首先是游客结构变化,从以团队游、邮轮游为主,逐步转向自驾游、周末短途游与体验型旅行为主的转变。

以巫山已举办八届的“三峡100越野赛”为例,这个赛事已经成为重庆市历史最悠久、举办届次最多的越野赛,也是三峡库区最具代表性的体育赛事IP之一,累计吸引全球近2万名跑者参赛,更使巫山逐渐进入户外、运动、深度体验市场的视野。

赛事不再只是一项体育活动,而是让更多游客第一次真正踏上巫山山体步道、夜宿本地民宿,并与当地建立情感连接。

住宿结构也随之变化。今年下半年以来,蔚景温德姆酒店、重庆巫山华邑酒店相继投入运营,进一步改善了巫山过去“只能停,不愿住”的供给格局,使巫山具备接待更多中高端游客、商务团队和深度旅行者的能力。


巫山探索的“红叶+”模式,有效串联起了观光、度假、文创、体育等业态,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

与此同时,游客在巫山的消费体验也在发生转向——从传统的购买“纪念品式消费”体验,逐步发展到集夜游、户外、演艺、农产品采摘等复合型体验消费。

巫山县文旅委副主任周小羽介绍,游客不仅可以感受生态体验之趣,比如采摘枝头饱满的巫山恋橙,也可体验沉浸打卡之趣,比如串联小三峡、三峡龙脊、巫峡神女等三大景区,收集专属红叶印记,亦可漫步重焕新生的大昌古城,品家宴、观非遗、赏红叶映水,一站式感受古城新韵。除此之外,还能体验潮玩挑战之趣,比如在飞拉达攀岩挑战自我,在“三峡之光”夜游感受古今交融,在竹枝村街巷静听千年诗意,可以说每一段体验都可能让游客感受到意外惊喜。

在不少旅游社交平台上,“看红叶+住民宿”“越野+观景”“坐游船+逛夜景”已经成为游客对巫山的新推荐方式。游客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也意味着巫山红叶经济,正在从自然资源红利,迈向体验经济与目的地经济。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统计调查所所长何琼峰说,赏叶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而巫山探索的“红叶+”模式,有效串联起了观光、度假、文创、体育等业态,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

可以说,一个让游客愿意留下来玩几天的新巫山,正在形成。

让红叶从景色变成县域经济支点

这些也正是红叶节让巫山发生改变的“场景”——可消费、可体验、可传播、可复购的文旅新场景。

还以“三峡100—长江三峡(巫山)越野赛”为例。2016年12月首次落地巫山时,当年只有800名跑者报名参赛。然而,赛后社交网络却掀起一波传播热潮:清晨云雾中的“神女天路”、山脊之上的“红叶跑道”、夜色里江水与城市灯光交错的照片,被跑者大量发布和分享。赛事也被不断复盘、分享——第一次让“红叶”从一个自然目的地变成一种“参与式体验”。

到2025年,这一场赛事吸引超过3500名跑者参加、形成了固定的品牌效应。长江三峡(巫山)越野赛已成为国际越野跑协会(ITRA)和环勃朗峰越野跑(UTMB)双国际平台认证的赛事。如今,不少参赛者以“报名越野赛”作为重新回巫山的理由,这种“主动复购型游客”在统计中逐年增长。

“每届越野赛,都会催生一批城市‘推介官’。”巫山县文化和旅游委主任曹启志说,这是因为无论组别、线路如何随届次调整,赛道串联精品文旅资源、竞技与体验高度同频的办赛逻辑没有变。

类似的内容创新并不只赛事。文旅演艺、消费场景、节庆体验逐步加入——从最初的“看红叶”,到如今的“在红叶里跑步、吃饭、住民宿、看演出、拍婚纱、露营、夜游”,甚至还可能与明星来一场邂逅——比如,今年11月中国台湾歌手吴克群现身巫山,其间发生的很多小故事,就引发了一波网络关注。


巫山还在夜间打造“情境式夜游”项目,如《三峡之光·情境夜游》。

消费链条变长,游客停留的时间才能真正延长。这种模式转变,推动巫山的服务体系不断升级,酒店、交通、消费业态均随之重构。

例如,过去红叶季巫山酒店“一房难求”,旺季价格波动大,但淡季又无人入住。两家高端酒店落地意味着巫山开始具备承接城市级会议、商务度假和亲子消费能力,而非仅靠“季节流量”维系。

此外,巫山还在夜间打造“情境式夜游”项目,如《三峡之光·情境夜游》,让游客愿意“把夜晚留在巫山”。新华网报道,该项目已成为推动夜经济增长的新场景。

与此同时,“红叶衍生品”开始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周边民宿开发红叶主题下午茶、果酒、香氛、文创玩偶、书签等产品,一些电商平台甚至出现“带走一片巫山的秋天”这类口碑传播。《重庆日报》报道,截至去年12月,已有超过30项红叶衍生产品落地市场。

在巫山,“红叶经济”已经不仅是一个景观概念,更是升级为一种方法论:用节庆引流,用场景留人,用业态承接,让自然优势变成可循环、可复购的产业模式。

公开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24年,巫山持续举办红叶节,每届平均举办10余项文旅活动。红叶节的接待游客数也从首届8.6万人次提升到2024年的347.94万人次。红叶节还位列“重庆十大影响力节庆品牌”榜首,并被评为“全国十大地方节庆品牌”。

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后王华鑫表示,巫山通过红叶经济探索出了一条“特色资源IP化+产业融合多元化”的县域文旅发展路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巫山推动了资源品牌化,通过持续举办国际红叶节,将地方景观升维打造为“三峡红叶”文旅IP,实现了从生态资源到地方旅游品牌的跨越。同时,巫山深化产业融合,创新培育“红叶+”模式,发展出徒步越野、文创衍生、主题民宿等多元业态,构建了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的价值转化路径。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带动当地民众增收致富,更通过深度融入长江三峡旅游黄金带,放大了区域协同效应,为县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生动范本。

(如无特别说明,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文/新京智库高级研究员 肖隆平

编辑/郑伟彬

校对/李立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京报 incentive-icons
新京报
好新闻,无止境
548709文章数 25055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