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区天地新城小区业委会主任徐某被批捕的消息,撕开了小区维修资金监管的一道裂缝。2022年11月至2024年7月,小区业委会以防水维修和消防改造为名,从公共维修资金账户申请拨付970余万元。然而业主核查发现,工程存在严重虚报:烟雾报警器申请2700个,实际仅安装464个;申请更换的27个防火卷帘门纹丝未动;22台风机的更换申请,最终只落实了3台。经住建部门查证,涉嫌套取资金高达500多万元。目前,徐某及涉案施工方人员已被批捕,案件仍在侦办中。
天地新城的案例并非孤例,这也指向了业委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监管失效”顽疾。掌握维修资金和公共收益支配权的业委会,常因信息不对称被爆出为所欲为。一方面,部分业委会本能排斥住建、街道、社区等外部监督,内部成立的“监事会”最后成为业委会的“附庸”;另一方面,广大业主因缺乏知情渠道,对小区重大改造不理解,只能被动呼吁监管部门的介入。
![]()
深入观察,业委会履职失灵呈现出两极分化:一端是消极怠惰、无所作为、拿着“补贴”当兼职;另一端则如徐某般异常“积极”,实则为个人私利所驱动。究其根源,内部监管存在以下的短板:
首先是筛选机制薄弱。业委会委员选举重过程轻资质,缺乏对专业能力与责任感的硬性门槛,导致成员素质良莠不齐。大量不懂法、没奉献意识人员与筹备组勾结,通过“宣传”“混入”业委会。
其次是激励动力不足。业委会工作本质是公益奉献,成员多为兼职,缺乏系统学习物业管理知识的动力与持续履职的热情。虽然每月从公共账户里拿取“补贴”,更多认为是应得的而忘记为何而得。
最后是监督机制虚设。内部监督制度或缺位或空转,业委会履职好坏基本没人过问。外部业主监督渠道匮乏且效力有限,对于业主“投诉”表现“无所谓”或在业主群里鼓动对提出意见的业主“群起而攻之”。
![]()
从更深层次看,业委会的外部监督也存在问题:
业主大会形同虚设。法律架构中的“业主大会-业委会”模式,因业主大会缺乏实体运作能力,常被业委会操控议题、表决和执行过程。业委会在小区资金管理上拥有过大自主权,尤其是业委会主任过于强势时,虽然规定了小区重大项目改造需要多数业主同意,但通常只是发个通知征求意见而已。
出了问题就离职。业委会工作专业性强、利益协调复杂,却长期依赖业余、流动的兼职人员,不谈专业能力严重不足,一旦被发现了问题(特别是账目不清),业委会成员就急着离职、撇清自身关系,最后被占用资金的追讨都成了难题。
履职存在高风险。小区物业一旦做的不对,业主很快就怀疑是否是收到业委会指使。业委会委员身处矛盾焦点,常面临误解、辱骂,及时澄清反而会引发更大的误会。
没有固定的物质激励。业委会成员的角色就是“义工”,当成员付出大量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成本后,并不一定会获得物质补偿与精神认同,热情难以维系,易引发不作为或寻求灰色补偿。
![]()
此外,业委会在社区治理“三驾马车”(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中法律身份最为模糊。居委会是特别法人,物业公司是营利法人,而业委会的法人资格不明确(其他法人),带来一系列盲点:监管依据不足、人手匮乏、手段有限;对业委会及成员的不当行为甚至违法犯罪,依法追责困难重重。
天地新城新闻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业委会监管中深刻的权责错配与制度缺失。修补监管漏洞、明确法律地位、构建权责对等的运行机制,是业委会获得业主广泛认同的无法回避课题。当公共利益的守护者本身缺乏有效约束,悲剧便可能重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