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4年秋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迎来第一届本科生时的场景。当时的校园周边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土地,学生们调侃说“点个外卖都比登天还难”。谁曾想,不到十年光景,这里竟然摇身一变,成为深圳最具创新活力的热土。
![]()
01 从荒芜到繁荣的蜕变
说起龙岗区,以前可是深圳有名的“教育洼地”。自打港中大(深圳)在这里安家落户,整个区域的面貌简直焕然一新。最早校园周边除了农田就是些零散的小厂房,现在呢?俨然成了高端创新资源聚集的宝地。
大学带来的不光是老师和学生,更吸引来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扎堆入驻。大运新城神仙湖片区,从当年的“价值洼地”完美逆袭成“创新高地”。周边的房价也是水涨船高,八年时间竟然涨了将近三倍!
![]()
02 人才与创新双轮驱动
说起来,港中大(深圳)给深圳带来的变化真是实实在在的。
首先是人才培育。办学至今,学校已经培养出七届本科毕业生,超过八成的毕业生都选择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其中大部分都在深圳扎根。这些学生既懂国际惯例又深谙中国文化,个个都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支撑。
其次是科技创新。大学先后建成了多个国际一流的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大数据等前沿领域频频取得突破。这些科研成果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正在快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
03 水乳交融的城校关系
深圳对港中大(深圳)的支持力度,那真是没得说。市政府投入重金建设校园,要土地给土地,要政策给政策。学校也争气,通过各种方式回馈这座城市。
大学图书馆向市民敞开大门,经常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文化活动。教授们时不时为市政府出谋划策,提供决策咨询。学生们也活跃在社区服务一线,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难题。
这种城校互动、共生共荣的模式,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典范之作。
![]()
04 打破围墙的教育创新
港中大(深圳)最让人称道的是打破了传统大学的物理围墙。校园采用开放式设计,与周边社区完美融合。课程资源也向社会开放,市民可以通过继续教育项目学习最前沿的知识。
更难得的是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中英双语教学,既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又扎根中国实践。这种“中西合璧”的办学模式,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
05 未来展望:携手共进
按照发展规划,到2025年,港中大(深圳)将建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在校生规模达到1.1万人。学校将继续聚焦前沿科技领域,为深圳输送更多高端人才。
与此同时,大学将更深入地融入城市发展。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孵化创新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等多种方式,大学将成为推动深圳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的美丽邂逅,碰撞出了令人惊喜的火花。港中大(深圳)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完美诠释了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如何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这种成功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深圳的国际竞争力,也为中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大学的围墙已经打开,知识的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的每个角落。
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大学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典型案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闻和感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