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文 /林鸿东
清道光十五年,两位才华横溢、意气相投的文人一同从金门渡海前往同安的刘五店。一位是金门人林树梅,一位是仁和(现属杭州)人王香雪。他们走下渡船,踏上刘五店的渡口,走向店号林立的镏江老街,却见本应热闹繁华的老街一片死寂,村民们整天关着隘门,提防地盯着路过的客人——原来由于兵荒马乱、物价飞涨,当时的同安盗匪横行。见此情景,林树梅写下《同王香雪先生渡海至刘五店》一诗:
“一棹過滄海,家鄉縹緲間。詩成經異地,颿飽走群山。米價隨潮長,村門鎮日關。諸公方報國,何以濟時艱。”
诗中“米价随潮长,村门镇日关”一句痛切道出民生之艰,而“诸公方报国,何以济时艰”则是对厦门军政要员发出的疾呼——请正视百姓的苦难。这就是金门人林树梅于两百年前与刘五店之间一次弥足珍贵的因缘际会。当年的林树梅未曾料到,今日的刘五店已焕然一新,成为厦门崭新的国际化地标;且因荻花洲的走红而声名远扬,化身为繁荣与安宁交织的象征之地。而林树梅,也将因这一首体恤民艰、充满家国情怀的诗篇,永载于刘五店的历史长卷之中。
那么,林树梅究竟是谁?
形容林树梅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辨识一道新近发掘的字迹漫漶的清代墓志铭。我感觉,还是用徐继畲的那句简洁扼要的评语妥切:“林子名村梅,金门人,奇士也”。“奇士”两字,是林树梅生前闽台社会各界对他的共同评价,同时也是后世研究者对他的共同评价。—— 没错,他就是当年的金门第一奇士,铁笛生。
林树梅,金门后浦人,字实夫,号瘦云,又号啸云子、铁笛生。林树梅有三奇。第一奇为韬略之奇。他是将门之子。生父与养父皆为清军水师军官,养父林仕福官至闽安副将。林树梅自幼在水师中长大,且随父亲宦游于闽台两地,不仅见多识广,更是深谙兵略。鸦片战争爆发前后,他积极投身于抗英斗争,努力向军政要员献计献策。因军事谋略出众,相续被闽浙总督邓廷桢、颜伯焘征询对策,被曹谨(凤山知县)、林则徐聘为幕僚。在林树梅的助力下,曹谨在凤山县取得了卓越的政绩,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水利工程曹公圳。如今,凤山县的曹公庙里供奉的正是曹谨神像;第二奇为文才之奇。林树梅仅有四十四载生涯,却留下大量诗文,不仅文史价值极高,文学成就亦被誉为“冠绝群伦”。此外,他的篆刻、书法、绘画无一不精。第三奇为性情之奇。林树梅一身侠气,不屑科举,独钟经世致用之学。与寻常文人迥异,他特别飘逸,常一个人登上太武山巅,对着人世长啸,孤独地吹响那把来自闽安镇一古井的铁笛。他经常镌带铁笛到处旅行。
总之,这是一位身怀绝学、孤傲不羁的金门奇士。
林树梅的刘五店诗令人联想到龚自珍同一时期的《己亥杂诗》。己亥年龚自珍辞官南归,见人世沧桑、民生凋敝,遂发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慨叹。而林树梅,正是龚自珍诗中那类能够带来风雷、唤醒生气的英才。可惜他一生未走科举正途,始终以幕僚身份辗转,限制了其报国之志的施展。
同行的王香雪,本名乃斌,字吉甫,号香雪,浙江仁和人氏,生于乾隆年间。他在道光十二年考取副贡生,五年后出任冀州州判。王香雪擅诗文,生性爱酒,热衷游历,其著作《红蝠山房诗钞》亦有流传。他所写的《咏竹衫》一诗中,“六月最宜君子服,三秋还叠女儿箱”一句,风雅清新,别有韵味。
林树梅的才华获得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赏识,林誉其为“国士”,甚至在其母亲寿辰时赠画祝寿。林则徐赴广西任职时,延请他加入幕府——一向敬仰林则徐的林树梅,以为终于等到了报效家国的又一次机会。他们的合作,本是清廷当时难得的一线契机。而出人意料的是,林则徐在赴任半途病逝。得知噩耗,林树梅悲恸不已,不久也溘然长逝。临终前,这位金门奇士写下此生最后一首诗,首句是:“深负平生国士知”。
写到这里,耳畔仿佛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铁笛声,遥远,却清晰。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