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山微文明
文明 / 资讯 / 热点 …
林公武
(首届福州读书月“书香门第”获得者)
书香,是一种氛围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在5元钱能抵一个月伙食费的昔年,我会愿意饿肚子,节省点钱买一本喜欢读的书。”在堆满书的书斋中,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学术顾问、《人民日报》出版社特聘领读名家林公武回忆起与书的诸多往事。生于书香世家,自记事起林公武便与书相伴。
“从小到大,家里睁眼就是书。它们就是我日日相伴的‘玩具’。”林公武说,从家人到亲朋好友,人人爱书、看书的氛围让他自幼便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让读书成为他一生都难以割舍的热爱。
![]()
林公武。人民网记者 林盈摄
1969年,青年林公武到闽北插队,随身携带的藤箱装了一百多本书。山乡中的岁月里,林公武日耕夜读,“白天滚一身泥巴,晚上熏一室书香”。从《马恩选集》到《世界通史》,以至于水稻种植、农药知识,林公武如饥似渴地从书中获取种种知识,耕田读书,苦乐并集。“再苦再累,看起书来就全忘了。受再大的委屈,拿起书就释怀了。”林公武说,那时读书之于他,是疗愈和慰藉。
在满腔热情却四顾茫然的年纪,为了勉励自己奋进,林公武将“天生我材必有用”刻在务农的扁担上,以“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作为人生自箴名句。
从“上山”到返城,长于数理却从事教育、文艺行政工作,面对人生种种变化,林公武在书中寻找自我价值的答案。读书、学史,在林则徐、陈季同、严复、林纾等闽籍贤哲的故事里,林公武寻得知行合一的意义,在“意外”面前,修心、养性、释怀、向前。此后数十年职业生涯,于工作之余,他持之以恒埋首中国史学、古文字学、近代福州文化等研究中,在文艺理论研究与史学、艺术门类书籍编辑出版中做出许多贡献,在第一届福州市读书月期间获评“书香门第”。
“除了福建,我还应邀去过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地图书馆、学校讲座,讲林则徐等福州名人的故事。不仅谈他们对读书的价值取向与人生理想的典则,更是希望让年轻人明白为何读书、如何读书。”林公武多次分享自己的“读书观”,要读进、读懂、读精、读透,让读书为我所用,为我悦色,为我增识,为我立言,为我立身。
入而化新,出而致用,多年间林公武置书、读书、藏书、编书,也走遍五湖四海,在国内各大中小学、图书馆等讲堂开展百余场讲座,以历史上伟人、杰出人物的阅读典型事例,激发青少年阅读兴趣、领悟阅读的益处;以名人阅读成才经历,引导推广阅读。那些曾经激励过自己的名人往事、先进思想,在林公武的一场场讲座中影响更多后来人。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青少年会有很多迷惑、迷思,需要用前人智慧、经验加以引导。福州持续开展读书月这样活动,对形成全民阅读学习风气很有好处。”林公武说,希望在每年举办的“4·23”国际读书节和省市读书节的推动下,能让更多人通过阅读,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在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有益文化中,拓宽视野、获得启发、丰富精神世界。
![]()
![]()
稿件来源:人民网 综合编辑:仓山微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