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每次到了七夕节,就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它描绘了古代女子在七夕之夜仰望星空、期待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场景,这句诗不仅记录了古人的节日活动,更蕴含着对永恒爱情的深切向往。所以每年到了七夕节,这两句诗就会被反复提及。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记载),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它最初来源于古人对自然和星宿的崇拜,尤其是对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崇拜。
![]()
后来融入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传说,逐渐从最初的星宿崇拜和乞巧仪式,演变为寄托爱情与幸福愿景的节日,在2006年,七夕节也正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的由来?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的说法还是比较多的,最早源于古人对星辰的敬畏与崇拜。古人观测到牵牛星、织女星于七月初七夜隔银河相望,这种天象被赋予了“鹊桥相会”的浪漫意象,奠定了节日的雏形。
![]()
“七”这个数字在古代具有特殊意义:它与“期”同音,月和日都是“七”,给人以时间循环之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称为“七曜”;“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则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相传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造云锦,下凡与人间勤劳的牛郎相爱并成婚。天帝得知后震怒,划出银河将二人分离,只允许每年七月初七由喜鹊搭桥相见一次。这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使得七夕成为了象征坚贞与团圆的节日。
七夕节有什么传统呢?
很多人提到七夕节的时候,只会想到它的一个浪漫,其实这个节日还有很多的文化内涵,它包括了乞巧、祈福和饮食等多个方面。
![]()
乞巧活动是七夕最核心的传统之一,体现了古代女性对灵巧手艺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说、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等等。
其次,在这天还有祭祀祈福的一个说法,人们在这天,于月光下摆设香案,陈列瓜果(如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香炉,向织女星默祷心愿,或祈求美丽智慧,或祈求如意郎君,或祈求早生贵子。
当然七夕节,也有自己的独特美食,比如说巧果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七夕最具代表性的应节食品。它是一种用油、面、糖、蜜制作的油炸点心,造型多为花卉或工具(如剪刀、尺子),寓意心灵手巧。
![]()
七夕节有什么讲究和说法?
本周五七夕节,牢记:1不走,2不出,吃3样,传统习俗别丢,祈祷福禄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七夕节这些分别指的是什么?
1不走:不随意远行,不晚归
七夕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强调团圆与相守。外出不归或深夜徘徊,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可能影响未来的姻缘运势。家人团聚、夫妻相伴、好友共度才是正理。
2不出:不吵架不出恶言、不借贷不出财物
七夕是祈求福禄、吉祥的吉日。口角争执会破坏和睦气氛,招惹口舌是非。
出借财物则可能象征“财气外流”,不利于守护家宅财运。宜和言爱语,静享时光。
![]()
吃3样:巧果、瓜果、时新面食
巧果是七夕必食的“巧”之象征。品尝造型精巧的巧果,寓意获得织女的巧慧,变得心灵手巧。
时令瓜果(如菱角、瓜果拼盘):供奉瓜果有祈愿“瓜瓞绵绵”、多子多福之意。品尝时令鲜果,也体现了对自然馈赠的感恩。
饺子、面条等面食: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七夕吃饺子(形似元宝,寓意纳福)、面条(寓意长寿、缘分绵长)等面食,祈求福气与健康。
七夕节,不仅仅是情侣的一个节日,它也是夫妻重温誓约、朋友互诉衷肠、家人团聚祈福的时刻,另外也是在提醒我们,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应专注用心,不断磨练技能,追求职业上的“巧”与“精”。所以到了这天,大家一定要记得遵循传统,过一个不一样的七夕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