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就是农历的十月初一了,也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寒衣节到了。
作为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的三大“祭祀节日”,它既有慎终追远的肃穆,也藏着古人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
这一天,人们祭祖送寒衣,感念先辈恩情,同时当天的阴晴变化,也能预示一下后面的天气情况!在民间就有“十月初一晴,皮匠婆娘嫁得成”的说法,那么它说的是什么意思?十月初一寒衣节晴天有啥说法呢?我们一起来唠一唠!
![]()
寒衣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诗经·豳风·七月》中“九月授衣”的记载,便是其最初的雏形。
古人认为十月初一入冬伊始,不仅在世之人要添衣御寒,逝去的祖先也需“保暖”,为了让逝去亲人也能安稳过寒冬,因此形成了“烧寒衣”的核心习俗。
这一天,有祖坟的人家会携纸制衣履、供品前往墓地,焚香跪拜后焚烧寒衣;无祖坟或远离家乡者,则在十字路口烧纸,既敬祖先也济孤魂。
除了祭祀,各地还有吃面条、红豆饭、饺子的习俗,河南“十月一,油唧唧”的俗语,便形象描绘了包饺子迎冬的场景。
![]()
此外,古时女主人会拿出棉衣让家人试穿“授衣”,男主人则检修火炉“开炉”,无不体现着对寒冬的准备与敬畏。其实这些也是为了过冬做准备,正所谓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吗!
那么,在十月初一寒衣节这天是晴天好,还是下雨好呢?
“十月初一晴,皮匠婆娘嫁得成”这句谚语,乍听有趣,实则暗藏农耕社会的生存逻辑。
在古代,皮匠的生计全依赖牲畜皮革,而十月初一晴天,往往预示着冬季雨雪稀少、气候干旱,并且天气也偏暖。而这样的话,冬天不是很冷,自然购买皮革制品的人就少了,因此皮匠没啥生意了,养活不了家人了,因此古人就用夸张的说法来形容皮匠要嫁婆娘了!
这句谚语便用诙谐的方式,道出了晴天与民生的关联。其实各地类似谚语还有很多,比如在华北大部分地区就有“十月初一晴,来年必定贫”、江南的“十月初一太阳笑,来年米价往上跳”,都指向了同一核心——十月初一晴天,大概率预示着来年春旱。
![]()
还有“十月初一阴,柴炭贵如金”,则是对应另外相反的说法,说的是十月初一是阴雨天,这样冬天就很冷,而寒冬的天气,大家都要柴火来取暖,因此就有了“柴火贵如金”!
相反,这天是晴天则是暖冬的预兆,比如“十月初一晴,单衣过隆冬”,还有“寒衣暖,一冬暖;寒衣寒,冻河川”“十月初一热烘烘,单衣也能过隆冬”!
除此以外,这天的天气还能预测春节期间冷暖,甚至来年的收成好坏,比如“寒衣节雨飘,三九雪压梢”“十月初一雨,正月雨雪多”“十月下雪霜,来年粮满仓”等!
十月初一已经进入冬季了,本应冷空气频繁、降温降雨,若反常晴朗,说明冷空气势力偏弱,暖湿气流占优,这种大气环流模式容易导致冬季降水偏少,土壤墒情不足。
![]()
对于北方冬小麦产区而言,冬季缺雪“雪水贵如油”,来年春耕便会面临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
历史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黄河流域十月初一晴朗的年份,次年春旱概率高达六成。此外,异常温暖的天气还可能让冬小麦过早分蘖、害虫延迟越冬,进一步影响收成。
如今,虽然有了更先进的预测手段,现代灌溉技术和作物改良虽减弱了干旱影响,但这些谚语仍不失价值,它提醒着人们关注气候变化的连锁反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