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万物乾坤。中华文明,玉振金声”。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随着岁月流转,诸多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但总有一群人,逆流而上,坚守非遗传承。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团队,便是致力于地方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践行者。近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团队来到了咸宁通山县,访见通山木雕非遗传承人成希老师,学习木雕技艺。此次实践过程中,成希老师悉心指导,团队成员都拿起刻刀,亲自体验木雕文化,深深体会到了藏在木雕下的千年匠心,更加坚定了传承非遗的想法。
在团队成员刚踏入通山木雕非遗馆之初,香樟木的香味扑面而来,随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精美的家具木雕以及木雕陈设品。团队成员坐在原木板凳上,开启了与通山木雕的深度邂逅。
![]()
图为成希老师进行浮雕作品的讲解。喻成怡供图
谈及通山木雕的历史与特点,成希介绍:“通山木雕在北宋置县前就已出现,依托本地优质木材发展而来,雕刻形式多样,浅浮雕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他特别提到木雕“画中有戏”的特色,“作品多蕴含典故,比如馆内屏风上的二十四孝图,还有‘渔樵耕读’‘三顾茅庐’这些题材,都是通过雕刻讲故事”。对于选材,他解释道:“香樟木质地细腻,容易下刀,是我们常用的雕刻材料,库房里的香樟木香味更浓,能直观感受到它的特质。”
理论讲解后,成希老师现场授课,传授握刀技巧。“勾勒细小线条时,要用三角刀,它的刀刃呈三角形,尖端锋利,刻出的线条精准纤细;铲平木料表面,平刀是首选,它也是打坯的常用工具;勾勒曲线,圆刀更为合适。线条长一点,就选大直刀。”成希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耐心讲解。同时,他还强调了判断雕刻方向正反的方法:木板有顺纹,表面光滑,即为正向;有反纹,表面粗糙,便是反向。
团队成员小黄,在学习握刀时,手指因用力不当而微微颤抖,成希老师见状,轻轻握住他的手,调整姿势,“别着急,慢慢来,力度要均匀。”在老师的指导下,小黄逐渐找到了感觉。
实操环节,团队成员精心挑选图案,打印后用糨糊印在香樟木板上,待太阳烘干后,便开始雕刻。小陈在雕刻过程中,不小心刻歪了线条,心情有些沮丧。成希老师走过来,安慰道:“没关系,这是必经的过程,每一次失误都是成长的机会。”在老师的鼓励下,小陈重新调整状态,专注投入。而小邓在雕刻一个曲线部分时,圆刀总是不听使唤,无法刻出理想的弧度。成希老师观察后,手把手教她:“手腕要灵活,随着曲线的走势慢慢转动。”小邓反复练习,终于有了进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到团队成员们开始亲自动手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木雕的乐趣。上午的练习结束,团队成员的手腕都隐隐发酸,更是体会到了非遗传承人的不易。
![]()
“时间掺杂着木屑,诉说岁月未逝,繁华永存的韵味,每一件木雕成品的静谧感,诠释着木雕匠人‘择一事做一生’的执着”。通过此次实践学习,“拾遗”志愿服务团队成员体会到了木雕文化里的细腻,当他们手执刻刀的那一刻,亦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刻下的每一刀都蕴藏着他们的热情。而现今社会了解非遗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了解通山木雕的更是少之又少,期待社会各界持续关注非遗文化,让通山木雕焕发新生,继续“雕刻”时代记忆。(通讯员 喻成怡)
![]()
图为团队成员实践画面。喻成怡供图图为成希老师、郑周正老师与团队成员合照。陈爽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