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这字字千钧的理念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全国的山山水水间生根发芽。年初,重庆市委在“新春第一会”上作出部署:推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上游新闻将深入挖掘现代化新重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炼金术”,策划推出《绿水青山炼金记》系列报道,奏响美丽中国建设中“渝”众不同的生态“最强音”。
清晨,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气还未消散,53岁的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和团队成员准时来到崖柏繁育研究基地的大棚,开启一天的工作。
在这里,被称为“植物大熊猫”的崖柏,从被宣布灭绝,到意外重现,从只生长在崖壁,到走进智能化育苗大棚并产生经济效益,经历了一场从濒临灭绝到点“绿”成“金”的重生。
“植物大熊猫”走下悬崖峭壁
崖柏,是历经地球亿万年变迁的活化石,残存在悬崖绝壁上或无人区,数量极为稀少。1998年,崖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灭绝。1999年,中国植物分类学家在重庆市雪宝山地区再次发现了崖柏的分布群落,野生种群数量不足1万株,且年龄结构失衡,自然繁殖能力低下,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
![]()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团队在野生崖柏种群分布区域开展资源普查。
崖柏在雪宝山被发现后,保护工作便开始启动——2002年,雪宝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并于2012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在2002年,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迅速组建,通过18年的努力,使崖柏的野生种群数量增加、濒危程度减缓。
同时,团队推动崖柏综合利用,让“植物大熊猫”走下了悬崖峭壁。
2019年,保护区决定建设崖柏规模化繁育科研基地。在人员不足、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团队成员艰苦奋斗、克难攻坚,截至目前,崖柏出圃苗木达300万株,创造出了一个珍稀濒危物种拯救的奇迹。
目前,团队成功建成了西南地区首个以保护区为主体的珍稀濒危植物规模化繁育科研平台,先后建成珍稀濒危物种繁育基地4个,建设配置自动灌溉、喷雾和遮阳设施的智能化育苗大棚18个;设立崖柏专用采穗圃420亩,户外育苗苗床65亩,繁育实验室1个、综合利用实验室1个,轻基质自动化生产车间1个,年产珍稀濒危苗木出圃能力提升至200万株。
![]()
崖柏科研繁育基地航拍图。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人工繁育取得成功,崖柏开始‘走下’高山,逐年向保护区各个角落蔓延。”回顾濒危植物转“危”为“安”的过程,杨泉和整个团队仍然十分感慨。
古老崖柏焕发价值“新春”
你能将历经地球亿万年变迁的活化石,和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画上等号么?目前,团队在探索崖柏多样化发展方面,成效显著,让古老的崖柏焕发“新春”。
在团队的努力下,如今已完成了崖柏精油的成功提取,把“珍稀濒危”变成“常见、有用”,并产生经济效益。
![]()
崖柏香料衍生品。
崖柏的叶片和木材中含有多种有益成分,不仅有巨大的潜在药用价值,还具有独特香味,可作为高端香料植物或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团队在保护崖柏的同时,开发出包括洗发水、护发素、面膜、洗手液等10余种崖柏精油产品,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先后注册崖柏商标60余个。
多样化发展,不仅改变了崖柏的命运,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每天清晨,开州区满月镇甘泉村58岁的村民胡友珍,都会准时赶往村里的崖柏繁育基地,开启一天的工作。作为最早在崖柏繁育基地工作的村民之一,胡友珍参与除杂草等崖柏管护工作,“做农活本就是我的本行,所以管护崖柏苗子相对轻松,每天的工资是100元,一个月下来大约有2000块钱。”胡友珍表示,去年一年她赚了一万多元。
只要基地有安排,胡友珍就会叫上邻居一起去干活。据介绍,雪宝山保护区有四个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基地,每年出圃苗木200万株以上,基地周边群众每年每户劳务增收2.5万余元。
除此之外,保护区还将周边小学打造为乡村自然教育试点学校,把自然教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目前,以崖柏为核心的自然教育和文旅吸引力,已进一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
从点“绿”成“金”到落“地”生“金”
崖柏从1998年被宣布灭绝,到1999年重新发现后实现人工繁育300万株、野外回归75万株的跨越式增长,到生态价值转化达成“绿”成“金”,崖柏的旅程还在继续。
近几年,保护区创新开展崖柏在全国范围的适应性研究,在云南、内蒙古等17个省市建立试验基地40余个,开展崖柏适应性栽培试验并进行长期监测。
![]()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团队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崖柏适应性栽培试验研究。
“之所以如此,是为了通过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开展适应性栽培研究,扩大崖柏的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为黄河中上游干旱半干旱地区、云贵高原石漠化地区、三江并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优质解决方案。”杨泉介绍着背后的目的——让濒危植物完成生态功能拓展,落“地”生“金”。
据介绍,目前崖柏已完成适应性栽培省份10余个,移植的崖柏幼苗生长状况良好,平均成活率达65%。“这一探索不仅扩大了崖柏的分布范围,更使其成为黄河中上游、石漠化等生态脆弱区治理的‘新利器’,为跨区域生态修复提供了适应性强的优质树种解决方案。”杨泉介绍道。
![]()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团队春季育苗期间抢时间抓进度,扦插崖柏穗条。
夕阳西下,繁育基地的智能大棚自动亮起补光灯,数百万株崖柏幼苗在暖光中舒展枝叶。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突破传统保护“重抢救、轻可持续”的局限,通过基础研究筑牢技术基底、规模化繁育破解种群瓶颈、综合利用激活生态价值,形成对崖柏“保护促利用、利用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
上游新闻记者 包靖 郭发祥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 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