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这行写在“兵团伟业”系列连环画开篇序言中的文字,概括了一个伟大的群体跨越万水千山造就的伟业,他们值得被以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讴歌与传颂。
兵团文联用两年时间,组织30多名画家深入采风、精心创作,将党领导兵团走过的7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多姿多彩的连环画形式展现出来,一帧帧画面、一段段文字,如万流汇海,合成一套连环画丛书。该套丛书由兵团文艺精品工程资金扶持,张艺主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出版,全套共50册,以每册一个故事或一组人物的文配画形式,以点带面地展现了兵团70年奋斗历程中的光辉时刻。从凯歌进新疆到新时代新兵团,不但记述了先进英模人物的事迹,更以艺术工作者的视角进行了新的创作与升华。这是一曲为青史增辉的英雄赞歌,图书散发的墨香穿越时空,触及早已模糊的过往岁月,让读者为之动容。
“兵团伟业”系列连环画丛书的创作者们用心良苦地搜集素材,实地考察,设计画面,反复修改,历经难以想象的心路跋涉,以最符合文字描述乃至超越文学想象的表达,抵达艺术彼岸。身兼全书统筹、文案编辑,同时又是连环画创作者之一的张艺,还承担着封面设计的重任,50本书,统一的“兵团伟业”基调,以书中插图为主图,又以主图色调标识出单册封面的色彩,合体成套显得缤纷可爱,单独翻阅又赏心悦目。
张艺的《时代楷模——魏德友》、“山东女兵”系列等国画作品都有鲜明的半工半写的艺术风格,他将魏德友的家国情怀和女兵们的肢体语言以及心理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在《沙海老兵》中,张艺将十五团指战员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冬季行军场景,和发动群众剿匪、挖渠引水、修建新藏公路及集体转业,在亘古荒原掀起大生产运动的宏大历史进程以半工写淡彩的温婉笔调潜心创作。作者基本功扎实,造型生动传神,构图上的合理切换与搭配,以及深入刻画细节的能力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人物神态、马的眼神,画得丝丝入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张艺《山东女兵之八》(国画)
李勇以油画色块为《屯垦人的工业梦》赋予强烈的分量感,娴熟的技巧,果敢泼辣的行笔,营造出那个年代特有的激情氛围,色彩空间与光影空间的交织变幻颇有蒙太奇效果。熊秀丽画的《生命的火花》中的“兵团榜样”王孟筠,令人恍若翻开了语文课本:有怀旧的浪漫情调的色彩铺叙,也有灵动精巧的人物动态描绘;有叙事诗歌的悠扬,也有诉说衷肠的沉吟。李康丽在《长绒棉之父》中将陈顺理在棉田中的工作场景表现得富有诗意美。如果没有对棉花生长和生产加工过程的熟悉,没有对基层工作的深刻认知,便无法用艺术语言将这种普通的日常劳作升华为如此动人之美。
在连环画创作上,有人坚守自我风格,也有人热衷于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卢玮的《天铸伟业》,以大小画幅并列组合、水彩与波普风格结合的形式描绘了新疆天业集团的成长史,色彩运用技巧纯熟,写实功力深厚,平实自然又巧裁细染的背后流露出作者温和的艺术性情。许剑在《驴背医生》中,以大地色为基调,用轻薄的水彩颜料画出了旧照片般的温暖情调;在《兵建扬帆远》中以冷峻的色调、硬朗的线条和大排刷横扫的畅快描绘出壮阔又富有力量感的建设场景。
新疆的长日照和自然风光为美术家们提供了光与色的宝藏,而这套丛书还有一个十分具有收藏与欣赏价值的看点,那就是不同的作者对天山南北壮丽风景的描绘也各有千秋。孙秉承的《十八团大渠》,以撼人心魄的浩阔天地衬托出兵团人的顽强坚毅与博大胸怀,作者擅长把控大场景画面,将天山落雪的壮美、水墨语言的写意美感与连环画的叙事性做了有机结合,下笔灵动,赋色绚丽,人物和风景的关系融洽自然,流动的光线及狂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单爱兰的《屯垦植棉第一人刘学佛》立足主人公在高纬度的天山北麓种植棉花的故事背景,以水彩大色块与大笔触的碰撞,凸显了人物的爽朗性情,较高明度和纯度的色彩虽很难把握,但有机融合了新疆地域景色,对人物形象采用不加刻意的轻松叠染手法,具有原生态的质朴美感。
除了以上典型连环画风格的作品,个性化创作在全套图书中也分外亮眼。杨世新的《沙漠学府》,以优雅时尚的马卡龙色彩嵌入套色版画风格的画面中,用不同层次的灰度配合全书的暖色调格局,浓郁的文艺气息与塔里木大学创建过程的故事内容十分契合。丁晓辉的钢笔画《乳润天山》,将30余年勇毅前行的天润乳业的发展史,用铜版画风格创新呈现,这种早在18世纪就风靡一时的经典插图形式,此前很少出现在国内连环画中,灵感来自蚀刻线条的纤毫毕露与细密交织,非常考验作者的素描功底。王晓玲的《农机院士》有对肌理运用的大胆尝试,也有高纯度、高饱和度色彩的大面积平铺,对陈学庚从田间到室内的环境变化,其表现手法也颇有新意,对比色的冲击、虚实关系的概括,都凸显出作者强烈的个人特点,也让本书有了很可观的艺术个性,兼具较高的欣赏价值。
![]()
刘长年《从黄浦江到塔里木之三》(国画)
从读文字到移目插图,对读者而言毫不费力,但是对绘制插图的作者来说,面对文字时却需要搜肠刮肚地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画面,这就涉及用视觉语言解读文字的能力,以及在艺术加工上如何做到更加和谐与统一。本套丛书的作者们都尽心尽力地呈现了文稿内容,以各自擅长的画种如油画、国画、水彩等努力作出了各种尝试。王咏和华军合作的《一个人与一座城》虽然是国画,但轻薄的光影却有素描效果,赭红色调的叙事,呈现了来自江苏镇江的丁憬为四师可克达拉市操劳奉献的场景。孙晨的《塔河五姑娘》对五位姑娘的面貌特点描绘得形神兼备,荒凉枯燥的背景在富有颗粒质感的水色中迸发出丰沛的活力,侧面表现了那个年代的人们燃烧的青春与激情。宋环的《奎屯河畔破冰人》下笔饱含激情,以色代线,移步换景,色调明亮,具有鲜活的表现力。刘长年的《从黄浦江到塔里木》中,国画水墨借鉴了版画的粗粝沉雄之美,顿挫的行笔赋予全书往事沧桑般的意蕴,以皴擦晕染的笔法直面人物内心,意笔直抒,将上海知青各自不同的境遇和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有部分作品仍处于探索状态,但也都明显可见作者在努力构建故事情境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这些作品共同组成了一套丰富多样的兵团美术家集体创作的艺术精品。
我期待并祝福他们在艺术道路上更上层楼,同时也为他们共同打造的这套图书的面世由衷喝彩。
编辑:于永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