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开房”,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总带着点暧昧的联想——无非是情侣约会,或是见不得光的私情。可最近几年,一种奇怪的现象渐渐浮现:越来越多已婚女性,开始悄悄预订酒店钟点房。
如果你下意识觉得她们在做什么龌龊事,那真的错得离谱。
朋友小夏上周就干了这事。
那天她提前下班,站在公司楼下的十字路口,突然没了回家的力气。
她给老公发了条“今晚加班,不用等我吃饭”的消息,转身走进了旁边的连锁酒店。
刷开房门的那一刻,她长舒了一口气。
没有散落的玩具,没有待洗的衣服,没有孩子“妈妈妈妈”的呼唤。
她把手机调成静音,先泡了个久违的热水澡,敷上囤了半个月的面膜。
接着打开外卖软件,点了平时舍不得吃的香辣蟹、三文鱼,再加一杯全糖奶茶和芒果班戟——这些都是带娃时“不健康”“太奢侈”的代名词。
![]()
外卖送到时,电影刚好加载完毕。
她窝在柔软的被子里,左手抓着蟹腿,右手拿着奶茶,眼睛盯着屏幕,不用暂停给孩子擦鼻涕,不用中途去热牛奶,更不用时刻留意锅里的汤有没有溢出来。
那两个小时里,她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妈妈,不是公司里的职员,更不是家里的保姆,她只是小夏,一个能安安静静做自己的普通人。
“原来单身时稀松平常的日子,现在竟成了奢侈品。”
她后来跟我说这话时,眼里带着点无奈,又藏着点满足。
肯定有人会说:“至于吗?太矫情了吧。”
可只有当过妈的人才懂,这种“矫情”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疲惫。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杭州一位38岁的妈妈,在凌晨4点半的厨房突然倒下,再也没醒过来。
医生说,是长期睡眠不足和过度劳累导致的心肌猝死。
她的一天是这样的:
凌晨1点睡,4点半起床做早餐,6点送老大上学,7点送老二去托班,
然后赶去上班;晚上下班后接两个孩子回家,做饭、辅导作业、洗澡、哄睡,最后收拾家务到深夜。
这样连轴转的生活,她过了七年,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
她的老公永远在“忙”——忙着加班、忙着出差、忙着打球、忙着聚餐,家里的事仿佛与他无关。
![]()
家是两个人的家,孩子是两个人的孩子,可她却活活把自己累成了一座孤岛。
这是个极端案例,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无数妈妈的日常。
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母亲”这个身份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女性牢牢困住。
早起做早餐是妈妈的事,接送孩子是妈妈的事,辅导功课是妈妈的事,孩子生病更是妈妈的事。
就连家里的灯泡坏了,老公第一句话可能都是“你找个人修一下”。
社会默认了“妈妈就该全能”,家人习惯了“妈妈永远有空”,连孩子都形成了条件反射——回到家第一句必然是“我妈呢?”
![]()
《三十而已》里顾佳说:“当妈后,你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个叫妈妈的头衔里。”
深以为然。
其他人只用了一瞬间就成了爸爸、爷爷奶奶,生活几乎没什么改变;只有妈妈,除了名字,什么都变了。
![]()
有人说“为母则刚”,可“刚”的背后,是无数个咬牙坚持的瞬间。
妈妈们也想有喘息的时间,也想做回那个会撒娇、会偷懒、有自己爱好的女孩,可现实却让她们身不由己。
所以当携程的数据出来时,我一点都不惊讶:某连锁酒店的钟点房消费激增230%,35到50岁的女性占比高达67%。
这些妈妈们不是在逃避家庭,只是在寻找一个能暂时“做自己”的空间。
这个空间不一定是酒店,也可以是咖啡厅的一个角落,是KTV的小包间,是公园的长椅,甚至只是小区楼下的草坪。
重要的不是在哪里,而是在那段时间里,她们可以卸下所有身份,不用满足任何人的期待,只需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
其实妈妈们真的该“自私”一点。
不是不管家庭,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给自己留一块小小的天地。
你可以去看一场想看很久的电影,去和闺蜜逛一次街,甚至只是安安静静地发会儿呆。
毕竟,只有妈妈被阳光照耀着,孩子才能在温暖的环境里成长;只有妈妈身心愉悦,这个家才能真正充满欢声笑语。
下次再看到妈妈们“偷偷”做什么“反常”的事时,别忙着指责或不解,她们可能只是太累了,需要一个小小的空间,喘口气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