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兰州佛慈大药房,销售员正热情推荐湖南慕雪时代的"医用修护霜":"这个季节用正合适,还能刷医保卡呢!"央视记者暗访镜头下,货架上贴着"术后创面护理"备案标识的产品,在销售话术里完全变成了"补水抗皱神器"。更讽刺的是,当记者以合作商身份探访慕雪时代公司时,刘总直言不讳:"我们六成销量走医保,去年光甘肃就刷了600万。"
![]()
“骗保”
这些标着"第二类医疗器械"备案号的产品,备案用途明明写着"医美术后护理",实际却贴着"早晚护肤步骤"的宣传海报。药店和厂家心照不宣地玩着文字游戏——备案时是医疗器械,销售时是护肤品,结算时又变回"医用敷料"。就像把超市购物卡伪装成教材采购单,最终刷的却是教育专项资金。
医疗器械备案制本是为简化审批流程,现在却成了企业的"万能通行证"。慕雪时代的操作手册堪称教科书级骗保:先给产品披上医疗器械"马甲",再配合药店演双簧。药店也乐得配合,毕竟卖药利润薄如纸,而这类"护肤品"毛利率高达70%。当记者追问使用场景时,公司员工脱口而出:"就是日常护肤啊,谁做完医美还天天抹这个?"
![]()
“骗保”
全国医保基金正在遭遇"三面围剿"。认定难在于医疗器械和护肤品界限模糊,某款产品在A省算器械,到B省可能就变化妆品;追溯难更令人头疼,武汉破获的跨省骗保案里,犯罪团伙用电子医保凭证在21个省市流窜作案;惩戒难则体现在处罚力度上,同样是骗保,个人可能面临刑责,而机构往往只需退回资金。
深圳已经用大数据监测系统揪出过"医保卡黄牛",这套智能预警模型能捕捉异常消费记录,比如同一账户短期内高频购买同类产品。但技术手段再先进,也挡不住药店收银台那句隐晦的"这个能走医保"。有参保人坦言:"店员说能刷我就刷了,谁还查备案用途?"
![]()
“骗保”
《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第40条白纸黑字写着骗保入刑,但要让法律长出牙齿,还得靠全民监督。下次药店推荐"能刷医保的护肤品"时,不妨多问一句:"医疗器械备案号能看看吗?"毕竟每个人的医保账户,都是未来救命钱的储蓄罐。当600万医保资金变成柜台上的瓶瓶罐罐,透支的其实是所有参保人的健康保障。
守好这份"健康储蓄",既需要监管部门打通备案-销售-结算的数据孤岛,更需要消费者放下"不刷白不刷"的心态。毕竟你今天刷走的每一支"医用面膜",都可能成为明天病房里短缺的救命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