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秋天,是王维笔下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是杜牧笔下的“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是刘禹锡笔下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也是程颢笔下的“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在秋天的图画与诗行里,有山水的静谧,也有田园的热闹。
![]()
那么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首与田园有关的诗作。
这首诗虽然比较冷门,但它却把秋日的田园景象写得极其动人,其中两句尤其出彩。
初秋
宋·郑刚中
包饭腰镰洞户忙,芭蕉叶底稻田黄。
微风有意回阑暑,小雨频来作放凉。
烟际轻舟分霁色,望中飞鹭点山光。
初秋便自宜孤客,邻舍数家都酒香。
郑刚中,字亨仲,号观如居士,我国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大臣、诗人。
郑刚中的诗富有峭健明快之特点,而且每一首诗作中总会频出佳句。
这首《初秋》乃作者见田园秋收景象有感而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接对田园景象展开描写:包饭腰镰洞户忙,芭蕉叶底稻田黄;用叶子将饭抱起来,将镰刀别在腰间,住在山洞中的农户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生活,那芭蕉叶下的稻田已经成熟。
前一句为三个物象加一个动词构成,简简单单就将农户的大体生活状态呈现出来。
从此处我们可以得知农人们饮食的简单,可以得知他们居住条件的简陋,更可以得知他们形象方面的勤劳与淳朴。
后面一句将“芭蕉”与“稻田”搭配起来,不仅拓开了画面的空间,而且还为画面晕染以鲜明的色彩;那么在这样的画面呈现下,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也无不悄然地得以流露。
颔联温润且唯美:微风有意回阑暑,小雨频来作放凉;微风好像有意吹散夏日的余温一样,小雨频频织来,将秋日的凉爽送到了人间。
在首联中,作者就借助典型的景象描写奠定了诗中的热闹、轻快而又愉悦的情感色彩。
那么这里的颔联便在首联的基础之上,将那份轻快和愉悦进一步进行了表达。
“有意”一词将微风拟人化,赋予它和人一样的情感,令其形象颇显逼真生动。“回阑暑”的出现,顿时为诗中添入了几分温润且又不失凉爽的气息。
“小雨”“放凉”可谓叠加了前一句中的凉意,此时的我们仿佛置身于绵绵细雨之中,不但看到了秋雨之朦胧,更是感受到了秋雨之清凉。
![]()
“烟际轻舟分霁色,望中飞鹭点山光。”;烟水边有轻舟划过,将那初晴的天水之色分开,远处飞翔的白鹭在山光的映衬下尤显自由。
颔联的美是纤巧的美,而颈联的美则多了一分幽旷与疏朗。
作者在这里将目光拉向远方,同时又分别从高低两个典型角度出发,把山水田园中的美妙瞬间裁剪下来。
一个“分”字借助小舟的动感盘活了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小舟将雨后的水天之色划开的景象。
一个“点”字借助白鹭的动作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不但如此,它还让白鹭与山色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白鹭让山色更显空濛幽旷,山色让白鹭更显轻盈自由。
这样的诗句,无论是语言组织还是意境塑造,都体现着作者的匠心和审美水平,它和颔联一样,堪称名副其实的经典之笔。
“初秋便自宜孤客,邻舍数家都酒香。”初秋时节最适宜“我”这样的孤客了,附近还有几户人家的酒香弥漫在空气中。
不是每一位孤客都会感叹秋的转凉,因为毕竟学会换个角度看秋天,就会发现另一种美好。
就如作者一样,他作为一位孤客,已经在秋日的田园世界中得到了滋养。
看过的风景令作者陶醉,突然飘来的酒香更使他浑然忘我,更使他认识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
尾联在抒发作者赞美田园、热爱田园之情的同时,也借阵阵酒香将诗味延至篇外,让读者在万千遐想中随作者久久沉醉。
![]()
十里稻黄秋健硕,正当举盏朗吟时;读完一首,心境明朗。
诗词为梦笔为马,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