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季
![]()
庚辰本第四十三回。脂砚斋评点
“写茗烟一戏,直戏入宝玉心中,又发出前文,又可收后文,又写茗烟素日之乖觉可人,且衬出宝玉直似一守礼待嫁的女儿一般”。
这就是指出了 “烘云托月” 的核心:不直接刻画核心对象,而是通过描写次要人物、场景或情节,像云彩衬月亮那样,让核心特质更鲜明。
这种手法让文字更含蓄,人物与主题更具感染力。
在《红楼梦》中,“烘云托月” 贯穿始终,从人物到场景都见匠心。
林黛玉的才情,常借他人言行衬托。
大观园诗社咏菊,探春沉稳,宝钗浑厚,湘云洒脱。
但黛玉诗作一出,宝玉叫好 ,湘云大赞,李纨终评。
于是一举夺魁。
借众人反应与诗作对比,黛玉的才思与清冷气质自然凸显,无需描摹她如何构思,天赋已跃然纸上。
宝玉的叛逆与善良,也靠身边人衬托。
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后,贾政要打死他,王夫人哭求,贾母怒斥贾政,袭人照料劝诫,晴雯带病补裘。
贾政的严、王夫人的软、贾母的宠、丫鬟的忠,从不同侧面衬出宝玉的特殊地位,也让他不循规、重情感的性格更鲜明。
读者能清晰感受到他的任性与温柔。
大观园的繁华与衰败,也用 “烘云托月” 展现。
鼎盛时,刘姥姥进园的视角成了 “云”。
她见潇湘馆翠竹惊叹,摸探春房摆设被阻,吃螃蟹时的局促,与众人的优雅形成对比。
这既写她的乡野气,更衬出大观园的精巧奢华与贾府的富贵。
后期贾府败落,宝玉重游见落叶满地、门窗破败,老嬷嬷敷衍行礼。
往昔繁华成了衬当下凄凉的 “云”,让衰落更令人唏嘘。
![]()
黛玉葬花的细节也用了这手法。
暮春落花纷飞,黛玉荷锄落泪,景物因她的伤感带上悲凉,这份悲凉又反过来衬出她寄人篱下、多愁善感的性格,让情节更动人。
在现代文学中,“烘云托月” 同样常用。
茅盾的《子夜》里,吴荪甫的雄心与挣扎,借周围人衬托。
姐夫杜竹斋表面支持实则算计,下属屠维岳忠诚却藏私,对手赵伯韬强势打压。
这些人的特质,衬出吴荪甫的理想主义与商场孤立,无需写他的焦虑,读者也能感受他振兴实业的艰难。
铁凝的《哦,香雪》里,香雪的纯真与渴望,借台儿沟环境和其他姑娘衬托。
台儿沟偏僻,姑娘们关注火车上的零食发卡,满是虚荣。
只有香雪在意书本,为换铅笔盒走三十里夜路。
姑娘们的浮躁衬出她的纯粹,山村的闭塞让她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更真切。
![]()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余占鳌的野性与深情,借红高粱地衬托。
高粱地广袤苍茫,见证厮杀与爱情。
余占鳌在这里遇戴凤莲、抗侵略者,高粱的坚韧热烈与他的性格呼应,这片土地成了他勇气的象征,让他的形象更具传奇感。
在当代创作中,“烘云托月” 仍有重要价值。
快节奏阅读时代,很多作家追求直白冲突,易让人物扁平、主题生硬。
而这手法通过侧面衬托,能让人物更立体、主题更含蓄,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让阅读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思考。
对作家而言,这也能让文字更精炼:不用长篇直写,借次要对象铺垫,核心特质就能自然呈现。
从《红楼梦》衬宝黛,到现代作家衬主角,“烘云托月” 跨越时代。
它不只是技巧,更是美学理念:有时 “藏” 比 “露” 更有力量。
如脂砚斋所言,借次要内容铺垫,核心对象的魅力反而更突出。
这种魅力,让作品经得起品读,也让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感受文字的温度与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