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在初冬的扉页中,还清晰地留存着秋的余韵,它关乎风景的淡雅,亦关乎情感的深沉。
![]()
走进古诗词,借最美的文字,送别秋日;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明朝诗人的一首《秋尽》。
这首诗句句锤炼精致,句句感染人心,开篇即是经典,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秋尽
明·袁天麒
过眼时光与愿违,斜阳无语送秋归。
风霜猎猎黄花老,天地茫茫倦鸟飞。
一度鲈鱼劳梦断,几声邻笛叹人非。
谁知四百峰头月,年去年来照旅帏。
袁天麒,字国正,号西薮,我国明代诗人,东莞人,他的诗歌以七言律诗见长。
秋去冬来的日子里,宦游在外的作者感时节之流转,也叹人生之漂泊,故而写下了这首颇见水平的代表作。
![]()
诗的首联及时点题,并且也将全诗的情感色彩奠定下来:过眼时光与愿违,斜阳无语送秋归;时光自眼前匆匆溜走,它总是与“我”的心愿相违背,那默默无语的斜阳正在送秋天离去。
首联先从情语下笔,表达出作者的心情,再从景语下笔,借一幅典型的画面承载情感,从而让读者更加充分地领会到诗中那份比较沉郁的情感色彩。
“与愿违”三个字直接道出了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无奈,也道出了他人生的许多不如意。
“斜阳无语”通过具体的物象呈现画面,此处这种寂静且幽远的画面正因为有了斜阳”的烘托,才变得尤为寂寥和清冷。
“送秋归”三个字在点明时节的同时,也以含蓄的方式补充了前一句的内容,把不尽的来自季节的“凉意”融汇到诗中,传递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颔联的描写更为具体生动:风霜猎猎黄花老,天地茫茫倦鸟飞;严厉的风霜催老了菊花,茫茫天地间,有倦鸟在那里飞翔。
无论是前一句的裁剪也好,还是后一句的临摹也罢,它们都无不通过一定的风景将一种凄凉的韵味体现出来,它们都无不使得我们间接地读懂了作者的沉重心情、看到了作者孤独的形象。
“猎猎”一词写出了秋风的严厉和秋霜的严寒,不过这看似在写风霜,实则更是在写作者内心的一种“寒冷”。
“黄花老”为冷色调的画面调和以色彩,也通过菊花残败的形象给予画面因生命气机锐减而产生的“衰退”感。当然,这老去的黄花,也是对作者自身形象与心理的一个映射。
后一句将空间放大,借天地之茫茫景象烘托出作者形体上的渺小和心境方面的“渺茫”;而那只“倦鸟”的添入,则在瞬间盘活了画面,让画面拥有了不尽的动感。
但又不得不说的是,作者特意添入的这只“倦鸟”它除了盘活画面以外,还起到了“喻人”的作用;而当时的作者就正如这只倦鸟一样,他疲倦于漂泊的生活,但却又不得不继续漂泊,所以孤独、疲惫和无助乃是作者当时想要表达的一种心情。
![]()
“一度鲈鱼劳梦断,几声邻笛叹人非。”;鲈鱼的美味一度被想起,但是归乡的梦想却每次成空,邻近的人吹起的笛声让“我”深深感叹物是人非的残酷现实。
颈联中有对景的描写,也有对情的表达,属于典型的情景相融的一处内容安排。
“鲈鱼”喻家乡风味,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充分体现;“梦断”一词不遮不掩,把作者思乡却无法归乡的处境一笔道出,使得全诗的情感色彩在无形之中得以加强。
后一句中的“邻笛”从听觉的角度出发,将画面丰盈起来,让“听笛”的读者不由沉浸于清冷而忧郁的诗境中。
“叹人非”再次将笔触转向虚象描写,非常直白地道出了作者所面临的现实,也非常有力地抒发出了他无比落寞和消沉的内心。
“谁知四百峰头月,年去年来照旅帏。”;有谁知道那四百峰头的那轮明月,任光阴流转,它依旧照着“我”这位旅居之人的窗帏。
尾联以一个“谁”字领起,不但让诗句的形式跳出了窠臼,而且还加倍浓郁了诗中的情感色彩。
“四百峰”或指岭南名山罗浮山,它的出现为画面增添了立体感和深邃感,把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思念表达得不漏痕迹。
而作者笔下的“月”就更不用说了,“月”本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物象,它所代表的思乡之情纯粹且鲜明。所以当“月”与“四百峰”相互搭配在一起的时候,不仅我们眼前的画面变得美妙无比,而且我们心中所体悟到的情感也变得无比深沉和绵长。
最后一句对“月”再加以勾勒,把月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拉近,把月与作者之间的默契加深,也把作者的孤独和忧伤作出升华。
![]()
秋尽风霜催菊老,月华旅鬓两相斑;读完一首,久久回味。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依旧与您有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