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与定名
兴化寺原名石佛寺,缘起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50-486年)开凿的巨型石佛。据《徐州志》记载,此佛首原为露天造像,由北魏士兵或彭城王元勰主持雕刻,方面大耳,法相庄严,初称“佛头岩”。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高僧胜吉以石佛为中心始建殿堂,正式定名“兴化禅寺”,成为苏北佛教重要丛林 。
历代沿革
唐代增修:大石佛两侧崖壁增刻千余尊小佛龛,形成摩崖造像群 。
明清代重建:明宣德七年(1432年)毁于火灾后重修,增建天王殿、藏经楼等;清康熙年间续刻石佛两臂及胸,并覆盖殿堂,形成“三砖殿覆三丈佛”奇观 。
现代保护:1993年新建大雄宝殿时,发掘深埋地下的唐宋摩崖造像七组195尊,199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赵朴初题写“唐宋摩崖石刻造像”碑文 。
建筑格局:山崖与殿堂的共生
核心建筑——三砖殿
覆盖北魏石佛(高11.52米)的殿堂为明代所建,后壁檐下仅用三层砖垒叠支撑,故称“三砖殿”。此设计因山势而造,既保护石佛免遭风化,又成为禅林建筑奇观。殿内石佛为阿弥陀佛半身像,两侧岩壁密布北魏至唐宋佛龛,体现“龛山为宇,削峰成相”的营造理念 。
中轴六进院落
寺院依云龙山东麓而建,坐西朝东略偏南,形成六进格局:
山门:前置牌坊广场,入口设卧佛殿与般若图书馆 。
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与韦陀护法,白瓷四大天王像象征“风调雨顺” 。
大雄宝殿(1993年新建):飞檐斗拱,金饰彩绘,内供横三世佛(左药师、右弥陀、释迦居中),背塑海岛观音及十八罗汉 。
唐宋摩崖石刻保护室:位于大雄宝殿下层,展示195尊唐宋造像,含毗沙门天王、一佛二菩萨等题材 。
三圣殿与大佛殿:大佛殿即“三砖殿”,为寺院精神核心 。
藏经楼与禅院:含祖堂、法堂、斋堂等,现为徐州市佛教协会驻地 。
核心文物:从北魏石佛到唐宋石刻
国之瑰宝——北魏大石佛
石佛始凿于北魏政平年间(450年),原仅佛首露于崖外,清康熙年间补刻胸臂。1952年毛泽东参观时称其为“国之瑰宝”,郑振铎评“全国鲜见”。
其造像风格与云冈、龙门石窟同属北魏典范,体现早期佛教艺术的中原化进程 。
唐宋摩崖石刻的学术价值
形制分类:分单层龛(方形、尖拱形)与双重龛(梯形楣、帷帐形楣),反映唐宋民间信仰的多样性 。
题材特色:含毗沙门天王持戟捧塔像(战神象征)、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组合,及罕见“菩萨与供养人”题材,体现战乱中民众的护佑诉求 。
宗教地位:徐州八大寺之首
禅宗法脉传承
清康熙年间,浙江天童寺密云和尚委派法孙谷庵任首任住持,奠定禅宗法统。现任住持果光和尚延续晨钟暮鼓、净土念佛的修行传统,年度活动包括佛七法会与佛诞日浴佛仪式 。
文化符号意义
除毛泽东外,历代文人如苏轼(曾游云龙山放鹤亭)、徐书信(题诗“殿耸三砖三丈佛”)均留下文化印记 。
民俗中心:农历二月十九云龙山庙会始于清康熙年间,以礼佛为核心,融合汉文化展演,延续300余年 。
开放与门票
时间:09:00-17:00(全年开放)。
门票:5元(售票至16:30)。
交通与禁忌
公交:市区乘游3路、47路至云龙山站,步行500米抵山门 。
自驾:导航“兴化禅寺停车场”(云龙山东麓,车位有限需早达)。
禁忌:殿内禁拍佛像、禁喧哗;摩崖石刻区禁触摸 。
必看景观
1.三砖殿北魏石佛:感受“佛殿共生”的建筑智慧。
2.唐宋摩崖石刻保护室:细观毗沙门天王像的铠甲细节。
3.明代铁钟:重三吨,悬于钟楼,“佛寺钟声”为云龙山胜景 。
4.云龙山观景台:登顶俯瞰云龙湖,复刻苏轼《放鹤亭记》意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