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明光洞群闭关秘境
金佛山108隐修洞的传说,在当地笋农间口耳相传,却因山路险峻少有人涉足。这片藏于深山的秘境,自古便是佛教修行者闭关悟道的圣地,我一心追溯古佛信仰遗迹,探寻古人闭关修行的智慧,便决意深入探查。在灵珠寺遗址旁,幸得一位十多岁少年引路,这场寻访古佛闭关遗址的旅程,就此开启。
穿过灵珠寺后的竹林,不到一个小时,攀爬到了高耸入云的石人峰。从石人峰往右200米处出发,茂密竹林遮天蔽日,脚下本无清晰路径,唯有陡峭山壁横亘眼前。少年熟稔地穿梭林间,我们紧随其后,左绕右拐间才寻到一条极不显眼的山道——这正是古时修行者往返闭关洞的“朝圣路”,陡得需手脚并用,时而身处悬崖绝壁之上,时而悬于万丈深渊之侧,每一步都需如当年修行者般,心怀敬畏,步步谨慎。
攀爬近半小时后,终于登上一道险绝的山梁歇一歇,抬眼望去,老金佛寺旁绿油油的杉树林、斜对面银沙岗的林带尽收眼底。山梁向阳,风清气爽,仿佛能想象千百年前,修行者背负经卷,怀揣虔诚,行至此处暂歇,调整心境后再向古佛闭关遗址进发的模样。
石梁上青苔遍布,丛生着高原特有的铁甲树——此树新鲜时还可砍伐,干透后刀斧难入,油性极大,恰是古人闭关时引火取暖、守护古佛供灯的好物。萧萧风声里,众人颤颤巍巍前行,走过石梁、攀着朽坏树根上行100余米,第一处古佛闭关遗址“通天洞”终于映入眼帘。
通天洞是明光洞群中现存最清晰的古佛闭关遗址之一,洞口“通天洞”三字苍劲有力,相传唐代曾有僧人在此供奉燃灯古佛像,闭关悟道。入洞便是一处干燥平台,洞内呈跨梁状分布。洞内分三级台阶,深处常年有水溢出——这是闭关的关键条件:既满足修行者日常饮用,又能保证清洁水源。抬头仰望,洞口直通天际,数十米高的洞顶漏下天光,恰如为古佛打造的“天然佛堂”,也为闭关者提供了“观天悟佛理”的修行环境。
石梁上青苔遍布,丛生着高原特有的铁甲树——此树新鲜时还可砍伐,干透后刀斧难入,油性极大,恰是古人闭关时引火取暖、守护古佛供灯的好物。萧萧风声里,众人颤颤巍巍前行,走过石梁、攀着朽坏树根上行100余米,第一处古佛闭关遗址“通天洞”终于映入眼帘。
通天洞是明光洞群中现存最清晰的古佛闭关遗址之一,洞口“通天洞”三字苍劲有力,相传唐代曾有僧人在此供奉燃灯古佛像,闭关悟道。入洞便是一处干燥平台,洞内呈跨梁状分布。洞内分三级台阶,深处常年有水溢出——这是闭关的关键条件:既满足修行者日常饮用,又能保证清洁水源。抬头仰望,洞口直通天际,数十米高的洞顶漏下天光,恰如为古佛打造的“天然佛堂”,也为闭关者提供了“观天悟佛理”的修行环境。
古时高僧在此闭关,需先在洞口设简易古佛供台,摆放香火与经书;入洞后断绝外界联系,每日晨起擦拭佛台、诵经祈福,再静坐观想,少则三月、多则数年。我们正在佛台奉香时,恰逢风过洞顶,落下细密“太阳雨”,水滴砸在头上,如甘露灌顶,别有一番滋味。众人皆觉是古佛秘境的馈赠,效仿古人修行静坐片刻,感受这份宁静。
出通天洞,沿天梯行200米就是龙王洞。“龙王洞”的刻字在崖壁下清晰可见。洞内流水潺潺、洞壁光滑,水中游动着盲虾等洞生生物,水质清澈甘冽——因湿气过重,这里并非长期闭关之所,却是古人往返主闭关洞的“暂歇驿”:渴了便取洞水净手,在临时搭建的小佛龛前焚香祷告,累了便在洞口稍坐,整理行囊后再向核心闭关地进发。我们举着手电筒向内探寻,洞口开始很大,越往里越狭窄,最后需勾着身子前行,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短暂休整时留下的虔诚温度。
跨过乱石堆小石桥,上行100米,明光洞群的核心,古佛闭关遗址“明光洞”终于出现。洞口“明光洞”三字古朴厚重,入洞便觉干爽——这是供奉古佛与闭关修行的核心要求:干燥通风,避免湿气侵蚀。洞内空间开阔,下方足有几百平米,一块巨石横在洞口挡风雨,第二层洞约七八十平米,曾设有多座简易古佛供台,可容数位修行者同时闭关,深处有风穿出,推测曾有隐秘通道连接其他洞穴,供修行者传递供佛物品与应急使用。
史载清代敏树如相禅师、华岩寺不厌道乐禅师等,均在此闭关修行,并有山居诗传世。如今洞内仍能寻到古佛闭关的痕迹:洞壁上有模糊的经文刻痕,地面有规整的打坐石台与佛台基座,角落还留着储存供佛香火与干粮的石槽。
站在明光照亮的洞内,看着这些古佛闭关遗迹,我心中满是敬畏——这里不仅承载着古人对古佛的信仰,更藏着修行者的智慧。如今我也盼在此延续这份信仰,默默将其作为日后闭关修行的理想之地。
离开明光洞,我们沿树形竖井式崖洞的木梯上行,穿越到海拔近1900米的无人区古树林,巨大的参天古木,静静地守候在那里数百年,仿佛在等待修行人的到来。我们在攀越一个沟谷地带,遇到一群带崽的野猪群,母猪咆哮的吼声响彻山谷,我们已经惊扰到它们的生活,只能快速逃离。攀越湿滑竹林后,又经过一片到处都是木耳的树林,越过陡峭的山崖,终于抵达白芨坪的普光寺遗址——这处被竹林温柔掩映的古老寺庙,是明光洞群周边又一处重要的古佛修行圣地。
普光寺的历史痕迹远比想象中厚重:遗址内后来被我找到多块记载修行往事的碑刻,字迹虽然斑驳,却清晰留存着历代僧人在此供奉古佛、闭关修行的记载,佐证着这里千年来的信仰传承。更难得的是,遗址周边生态绝佳,水源清澈甘冽,常年滋养着多样生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娃娃鸡”——学名红腹角雉,体型硕大,常三五成群在林间自在穿梭,低头寻觅食物时,羽毛间的红棕纹路在光影里格外灵动,它们不惧人,本是这片修行秘境的“原住民”,守护着古寺的宁静。
站在竹林间远眺,普光寺遗址虽无昔日庙宇的完整轮廓,却透着一种“大隐于山”的禅意:清风穿竹而过,送来草木清香,耳畔是鸟鸣与流水声,恰是闭关修行最需的清净环境。我当即决意,将此处列为日后闭关修行的场所之一——既能借古寺的修行灵气沉淀心境,又能在与自然生灵的共处中,体悟“万物共生”的佛理。
从普光寺返程时,夕阳西下,金色霞光透过树林洒下斑驳光影,映得林间如古佛佛光笼罩,美得让人挪不开眼。途中遇北川老家常见的“鹿耳韭”,一种安神助眠的野菜,便如古人分享修行心得般,告知当地村民其妙用;途径一片荒野石林,见凤凰寺建设的采石场,数吨重的石条,千余斤的石础,偌大的门头石,横七竖八的摆放在野地里,传说是著名预言家焕然大师建寺所遗。驻足望着大片巨石,便感慨“唯有对古佛的虔诚,才能支撑这般浩大的修行工程”。
走过一个平缓林地,遇到平生第一次见到的野生香菇,暗红色的香菇散发着浓郁清香,长了满满一棵枯木。我们爬上树干,沉浸在这片野味中,想着晚上煮一锅鲜美的菌汤,竟如古人闭关结束、“古佛出世”般喜悦。这一天的明光洞群之旅,不仅寻访到古佛闭关遗址与普光寺秘境,更触摸到古人信仰与修行的体验——从选洞供奉古佛,到古寺碑刻里的修行往事,每一处细节都藏着“以山为寺、以洞为寺”的古佛信仰哲学。
明光洞与普光寺,这两处承载千年修行记忆的秘境,终将在日后,见证又一段与古佛、与修行、与初心的成长故事。
扫描关注华岩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