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阳明心学:揭示人性本质》是一个系列,通过王阳明把阳明心学运用到实践中的案例,一步步揭示人性本质,以帮助我们与人交往时,正确认识人性、运用人性。本专栏通俗易懂,建议从第一章看起。另外,我的新书《王阳明心学实战》已经出版上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直接进入主题,将根据王阳明所接触的人、物,以及所做的事,详细讲解他对人性的运用。
如果一个人驾驭不了自己的内心,一定是他没有找到人性的本源。
王阳明在贵州悟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中的这个圣人之道,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儒家思想中一直提倡的“仁”。
“仁”即人性的本源,为了让每个人都能理解,王阳明冠名为“良知”。
国学大师南怀瑾对“仁”有非常精辟的解释,他认为,“仁”就是那个能使你善,也能使你恶,但又不属于善、恶范围中的那东西。这个东西,佛家叫佛,道家叫道。
其实,无论是王阳明的结论,还是南怀瑾的解释,都让人难以理解。不过,我们只要知道阳明心学的宗旨即可。
阳明心学的宗旨,就是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不用去外界寻找任何帮助。
说得更为直接一点,就是我们的良知,我们的人性,能应对一切善、恶,或者一切好、坏。
我们不去这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上纠缠。我们所要讲解的问题,就是王阳明如何揭示人性本质,并正确运用人性改变自己以及他人。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他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关于生死的问题。
一、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遇到的问题,是关于生死的问题。
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其落差是非常大的。
从地位上来看,他从一名正六品京官,被连降九级,成为一名未入流的驿丞。
从生活方式来看,王阳明从一名从小就锦衣玉食的官二代,到了龙场后,竟然靠山洞来庇护。
除此之外,王阳明还必须面对生死问题。
一是宦官刘瑾并没有原谅王阳明。
刘瑾心狠手辣,他对于得罪自己的人,是绝不会放过的。王阳明得罪刘瑾后,即使被责罚四十军棍,贬为贵州龙场驿,当一名驿丞,但刘瑾并没有放过他,在途中仍然派锦衣卫的杀手,欲除掉他。好在王阳明提前有所察觉,躲过一劫。
到了龙场后,王阳明得知自己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刘瑾罢免官职。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南京吏部尚书。
从父亲被罢免一事上,王阳明意识到,刘瑾的杀手,很有可能在某一天深夜或者清晨突然再次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刘瑾的杀手处于暗处,王阳明处于明处,这种可怕的场景,想一想就让人毛骨悚然。
二是生存环境随时会要了王阳明的性命。
明朝时期的贵州龙场,是蛮荒之地,生存环境极端恶劣。
《王阳明年谱》中,对龙场的场景进行了描述:
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毒瘴疠,与居夷人鴂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
在龙场生活,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龙场驿周围的环境,不仅毒蛇猛兽众多,瘴气横行,与当地的土著人也极难沟通,即使可以沟通的人,大多也是中原被流放在此的亡命之徒。
很多人面对生死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恐惧,不是走上自杀之路,就是成为疯傻之人。
王阳明是如何通过对人性的理解,解决生死问题的呢?请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