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唐王李世民的御弟风光出行,而是随着长安的难民逃出了长安;他没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徒弟,护他九九八十一难,而是差点被他的胡人弟子;杀死在玉门关......
他九死一生,历尽艰难带回了佛经;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记》,照亮了印度的历史,却给敦煌的莫高窟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西游记把历史变成了传奇,传奇变成了神话。西游记把唐僧塑造成一个善恶不分,甚至有点啰嗦懦弱的形象。真实的玄奘离我们越来越远......
今天,我们就讲一讲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吧!
玄奘,原名陈祎。他出生在隋朝末年,洛阳的陈家河村的一个官宦家庭。
他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骑着白马的僧人,向西飞驰而去。陈祎的出生就是带着不平凡的使命而来的。
他5岁时母亲去世,8岁时父亲去世。无依无靠的他不得不随自己的堂兄出家,进入了寺庙。13岁时,因为过高的天赋和惊人的记忆力,被破格提拔为僧人,法号玄奘。
影视剧中的小玄奘
在公元的618年,玄奘来到了长安。这时候的隋王朝已经被唐朝取代。时值乱世,一心求法的玄奘南下七年,在中国的各大名寺学习佛法。
但他内心充满了困惑。中原的佛经译本错误百出,宗教之间充满了争斗。他的心灵深处一直想找一个答案:佛的本性究竟是什么?凡人能否成佛?他决定要到佛教的发源地去探个真相。
那时候的唐朝刚刚成立,与突厥的大战一触即发,百姓禁止出关。他上书给朝廷,想去印度的文书被驳回。
公元627年,长安突降霜灾。27岁的玄奘终于抓住了机会,混入了灾民的队伍,逃出了长安,一路跑到了凉州。
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当时的河西走廊非常不平静,突厥和吐蕃对大唐是虎视眈眈,凉州的官员也接到了通缉令:见到这个年轻的僧人,一定要勒令他回京。
凉州是河西走廊的文化中心,当时的佛教气氛非常浓厚,僧人是丝绸之路上,众多民众的精神导师备受尊重。在众多民众的掩护下,玄奘来到了大唐西北最后一个重镇——瓜州。
风声鹤唳的瓜州,重兵把守交通困难。玉门关咽喉要道黄沙漫漫,将士们虎视眈眈,想要混出关太难了。一筹莫展的玄奘,遇到了第一个改变他西行命运的人——粟特商人石盘陀。
榆林窟壁画-玄奘与胡人弟子
这个人,就是后来吴承恩小说中孙悟空的原型,他是玄奘的胡人徒弟。
在榆林窟的壁画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唐朝的僧人带着他的胡人徒弟,围绕在观音旁边。丝绸之路不仅输送的是丝绸和财富,也输送精神信仰。摩顶受戒,就是丝绸之路商人的最高精神追求。
这个胡商尾随着玄奘,要求受戒为弟子,陪伴玄奘西行,并赠送了玄奘一匹枣红色的老马。说这个老马,可以让玄奘在沙漠中找到绿洲,于是他们一起出发了。
他们的计划是:从葫芦河绕玉门关向西出发西域。他们出关不久,他的胡人弟子害怕了。按照大唐的法律,偷渡出关是要被杀头的。
这天晚上,在葫芦河边,玄奘被他的胡人弟子用刀抵住了咽喉,想杀他灭口。玄奘对他说:你走吧!我纵使粉身碎骨,也不会东回一步,更不会告发你。石陀放下刀子仓皇逃去。
天亮时,玄奘被守军发现带回了军营。这个边关将领看到气宇轩昂的玄奘心生崇敬。远在千里之外的边疆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对佛教的虔诚,是他们的精神慰藉。他们没有为难玄奘,帮助他越境,经历了最后一个烽火台后,玄奘进入了800里的大漠。
莫贺延碛绵延800里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道。刚进入大漠不久,玄奘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把赖以生存的水囊打翻了。在这个上无飞鸟下无寸草的沙漠里,玄奘产生了严重的幻觉——奇形怪状的妖魔鬼怪,在晚上他甚至看到了鬼火满天。这可能就是沙漠里,尸骨骨骼发出的磷火。
饥饿、干渴、恐惧。在走了100多里后,玄奘发现自己完全迷路了,无奈之下他不得不东回。走了十几里后他停下脚步,他想起了自己的诺言:宁可向西而死,绝不向东而生。
他决定掉头西行,这一刻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大漠。这是超出常人的精神意志,这种意志源于他心中的信仰,他用最后的力气往前西进,在他昏迷的最后一刻,他的枣红马突然狂奔,把他带到一池清凉的泉边。这是大自然的神奇,也是他自己坚持的奇迹。
凭借这匹老马。他终于走出了死亡之地,过了莫贺延碛,他来到了伊吾。也就是现在的哈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口述的。
从这里开始,丝绸之路开始了分道:向北是草原,中道和南道是沙漠和戈壁。玄奘决定从北方出发,沿草原西行。
但是这时他接到了一份国书,这是高昌王发给他的,要求他务必到高昌国去。高昌国当时是西域的第一大国,他不敢拒绝。这个高昌国位于吐鲁番盆地,西游记的火焰山就是他的国都附近。
高昌王麴文泰是汉人,笃信佛教。听玄奘是大唐而来,他非常渴望见到玄奘。因为当时的高昌国,是夹在大唐与突厥之间,他非常为难。他需要更高的智慧,来解决他国家的危机。
他希望玄奘留下来,他宁愿手持经书站到玄奘身边伺候他。但是玄奘拒绝了,他用绝食来表明他西行的决心。内心强硬意志坚定的玄奘,在绝食的第五天后,高昌王屈服了。
他们两个人,一个为自己的国家,一个为心中的信仰,各有各的方向。他们在佛祖前结拜为兄弟,玄奘答应:取经回来,在高昌国讲经三年。
高昌王举全国之力,为玄奘送行。提供了足够20年的出行物资,并提供了陪伴玄奘西行的,30余人的队伍。可惜的是,高昌王麴文泰终究没有等来东归的玄奘。在玄奘离开后的第三年,大唐向高昌国发起了进攻,高昌王惊惧而死,高昌国灭亡。
玄奘离开高昌国后到了葱岭。葱岭也就是现在的帕米尔高原,玄奘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记录帕米尔高原的人。
越过了帕米尔高原就是西域,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128个国家的风土和人情。这条路上流动的最多的依然是商人,追求财富敢于冒险。丝绸之路上的死亡,也随时都会降临在这条路上。
玄奘也记录了一个美丽的国度:龟兹。这是一个以歌舞著称的天国。这里的人以扁平为美,孩子出生就用木板夹住脑袋。这里也是著名的高僧金刚经的翻译者:鸠摩罗什的家乡。
龟兹国的人追求天国极乐,也不放弃世俗的烟火。龟兹国王热情的接待了玄奘一行,玄奘也并没有停留多久,很快离开了龟兹国,来到了天山和昆仑山结合的凌山。
他们要从这里南下到印度。凌山海拔5千到6千米,终年积雪寒风刺骨,随时都有雪崩的危险。玄奘一行穿越雪山走了七天,随行的人员冻死了一半。
这些从高昌国出发为保护玄奘的人们,永远留在了雪山。在公元628年的春天,玄奘走出了西域,来到了中亚,他们来到了吉尔吉斯坦的伊塞克湖。
这是一片神秘的热海世外桃源,离这个湖不远就是西突厥的王庭——欧亚草原。西突厥是继匈奴鲜卑之后的又一个强悍民族。没有突厥可汗的帮助,玄奘是无法到达印度的。
这个西突厥的王庭位于碎叶,也就是现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共和国。碎叶大家一定很熟悉,那就是著名诗人李白的家乡。
当时的西突厥王庭,控制了所有通往印度的关口。那时候,他们和唐朝有一个共同的敌人——东突厥人。
西突厥可汗和高昌王的关系也很不错,很是厚待玄奘一行。虽然可汗对印度很不感兴趣,不明白为什么那里的人赤身裸体,面色黝黑,根本都不值得一看;不明白玄奘为什么执意前往。
但是,他还是很尊重玄奘,派了队伍护送。他们经过了赭时国后,来到了撒马尔罕,也就是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现代的撒马尔罕
撒马尔罕就是丝绸之路上的灵魂人物——粟特人的家园。但粟特人很不喜欢玄奘一行,他们信奉的是拜火教,视佛教为异端。玄奘的两位随从,也险些被粟特人打死。
玄奘觐见了国王,用一夜的长谈打动了国王,让撒马尔罕的国王改信了佛教。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化事件。玄奘作为大唐的文化使者,用非凡的魅力,在中亚的十字路口,留下华夏文明美丽的背影。
在公元的628年,玄奘在突厥人的护送下一路西行。从铁门关进入了西亚,来到了阿富汗。他们第二次翻越了雪山,在公元的628年来到了犍陀罗,这是玄奘心中的圣地。
犍陀罗,就是我前面多次提到的大月氏王国。他们被匈奴赶到了这里,在这里建立了贵霜王国。大月氏的人信奉的是佛教,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佛教文化就是从这里又走向了中原。
玄奘到这里时,佛教文化已经开始凋零。不信佛教的白匈奴人开始了摧毁佛教。玄奘一行在这里逗留了一个多月,从东南翻越了克什米尔,来到了印度。
当时印度大小分布着70多个国家,在公元的629年秋天,玄奘终于来到了他的目的地那烂陀寺。那烂陀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欢迎玄奘一行。
一代宗师佛坛巨匠——戒贤法师,终于迎来了他的中国学生。玄奘孤独的童年,迷茫的青春,在这里他找到了他的生命之光。
就像他一路不停地叩问那样——生死大海,谁做舟楫;无名长夜,谁做灯炬。
玄奘一共西行了19年,走了110个国家,5万里的行程。在他之前,印度是一个崇尚精神自由的国度,对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字记录。
玄奘回国后,口述了《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他在印度的所见所闻。一个印度的史学家坦言:没有玄奘,重建印度的历史是不可能的。《大唐西域记》点亮了印度的历史,也轰动了欧洲的考古界。
让人痛心的是英籍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他手持着《大唐西域记》按图索骥,经楼兰到尼雅,他自称是玄奘的信徒,骗取了道士的信任,在敦煌盗取了大量的文物。
我说的这些故事,都记录在玄奘传和《大唐西域记》里面。
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如果问:玄奘给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心中的理想,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