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说朱元璋是明教徒,还肯定了大明国号中的“明”字是出自明教。
自1990年代以来,《倚天屠龙记》多次改编为影视剧,让“明教国号说”几乎成了一种大众常识。
熟悉元末明初历史的朋友肯定会知道,当时的反元义军的主要力量是白莲教.
那么白莲教等同于明教吗?明朝的“明”真的就是明教的“明”吗?
明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宗教?为什么又将其称为魔教?
摩尼教
明教起源于摩尼教,摩尼教源自波斯,诞生在公元3世纪,它的创始人叫摩尼。
摩尼教融合了波斯主流宗教拜火教的“善恶二元论”、基督教的“救世主信仰”和佛教的“轮回观”,合起来被称作“二宗三祭论”。
所谓“二宗”,指的是宇宙由光明和黑暗两个对立世界组成,各自有神明掌管,而且永远对抗。
所谓“三祭”,其实就是一套分阶段的创世神话,把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拆成“初祭、二祭、末祭”。
初祭解释宇宙起源,二祭解释为什么世界充满痛苦,末祭则讲人类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里面还有救世主,也就是“明尊”,负责在末日拯救信徒。
这些观念在1700多年前的古代世界,既能解释自然与人生的困惑,又能提供行为准则。
摩尼教仿照佛教,把教徒分成出家僧尼和在家信众,这样既能维持一套精英式的修行系统,又方便向大众传播教义。
摩尼教创立之后传播的非常快,因为它“取百家之长”,能迅速吸引不同背景的人群。
但同时正因为它“借鉴”了太多别人的东西,导致被借鉴的一方并不会很开心。
所以摩尼教在开挂传播的同时,几乎得罪了所有主流教派,它很快就遭遇到拜火教的致命反击。
但这只是开始,在西亚和欧洲两大主流宗教看来,摩尼教都是妥妥的异端,必须要清除。
所以无论是基督徒还是后来的穆斯林,对摩尼教都不太待见。
既然在西边没机会,摩尼教就往东方发展。
摩尼教在魏晋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发展势头照例相当好,与景教、拜火教并称“三夷教”,而且还是“三夷教”之首,但它始终没能进入上流社会,唐朝初期依然如此。
原因很简单,中国历代皇室大多尊崇道教,对外来宗教普遍有戒心。
但传教这种事,最需要的是耐心。
7世纪末,摩尼教在中国终于等来了关键时刻,这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登基。
这对摩尼教来说的难得的空窗期。为什么呢?武则天玩弄权术的手段自然是炉火纯青,但是在女人当皇帝这件事情上,翻遍了各种史料经典都找不到根据,总觉得这皇帝宝座怎么坐都不安稳。
摩尼教则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空子,创造性地提供了一整套能为女皇正名的宗教话术。
一个陌生又神秘的外来宗教,恰好也符合武则天想要营造的氛围,于是摩尼教在长安洛阳一带逐渐发展起来。
宗教与政治自古就是相互借力的关系,皇权无疑是宗教要想迅速壮大最好的杠杆。
摩尼教遗存
此后摩尼教的信徒与日俱增,到了唐玄宗开元十九年,摩尼教已经开始威胁主流宗教的地位了。
据说摩尼教的僧侣“佛多诞”得到玄宗许可,编写了《摩尼光佛教法仪略》,这部书成了研究摩尼教的入门读物,此经在大唐境内流传甚广,连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都有藏本传世。
不过摩尼教的教义在一些地方“很会整活”,比如它把教主称作“摩尼光佛”,还提出“三教混齐,同归于我”的理论,直接把佛教和道教解释成摩尼教的分支。
这种说法在佛道两家看来不但亵渎佛祖,还迷惑君王,是可忍孰不可忍。
后来唐玄宗宣布要严加禁断摩尼教,但当时正值开元盛世,朝廷顾及大国的颜面,没有彻底赶尽杀绝,而是规定除了西域胡人可以信奉,大唐子民一律不得信奉。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
照理说,摩尼教在中国应该就此没戏了,没想到峰回路转,22年后的安史之乱给了它喘息的机会。
安史之乱让大唐江山社稷一时几乎倾覆,最终靠回纥人的救兵才渡过难关。
公元761年,回纥可汗带兵协助唐军收复洛阳,这一仗相当有名,因为城破之后,朝廷默许回纥在洛阳可以随意抢劫,金帛和子女皆归回纥。
不过回纥真正的收获不是这些,而是四名来自中亚的粟特僧人,摩尼教就此传入回纥,并立为国教。
当时回纥助平大乱,对朝廷可以说予取予求,于是摩尼教成了新的政治正确。
七年后,唐廷出资为摩尼教建寺,赐名“大云光明”, 摩尼教在中土的传播就此进入黄金期。
但这也意味着摩尼教的命运与回纥紧紧绑定,回纥一旦势弱,摩尼教必然受到牵连。
而回纥仗着有大功,行事作风肆无忌惮,搞得大唐朝野上下都敢怒不敢言。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双方翻脸只是时间问题。
大云光明寺
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摩尼教已不再是胡人内部的小宗派,而是扩展到晋陕、两淮等地,拥有了大量汉人信徒的心腹大患。
到了会昌三年(公元843年),耀武扬威的回纥被击溃,唐廷已无须再顾及盟友的脸面,摩尼教便成了整肃运动的牺牲品,兴盛一时的摩尼教就此消失在阳光下。
摩尼教除了在西北一带流传之外,因为与波斯等国有海陆交往,在东南沿海一带也有大量信徒。
会昌法难之后,大量幸存的摩尼教徒逃到沿海,从此转入地下秘密传播,并逐渐与本土民间信仰融合。
五代两宋时期,摩尼教不但没有完全消亡,反而成为不少农民起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比如后梁时期,河南陈州一带的摩尼教徒曾聚众上千人发动起义,还拥立“母乙”为天子,声势颇大,此后类似的记载屡见不鲜。
会昌法难
明教
2008年10月,福建宁德出土了《霞浦文书》,这是目前全球已知篇幅最大的摩尼教汉文文献,内容可以追溯到宋代,
这说明一千多年来,摩尼教一直在福建民间流传,而且还出现了神像崇拜。
要知道,原始摩尼教其实是禁止偶像崇拜的。
摩尼教在中国传播了上百年之后开始走上了本土化之路,这就是后世所谓“明教”的雏形。
金庸甚至给明教写过一首教歌:“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这几句高度契合学界对摩尼教义的理解。
即使明教再怎么本土化,它的理论依据终究源来自波斯的二元论。
它主张肉体源自黑暗和污秽,灵魂才是光明和善良的,要想解脱,就得抛弃肉体,所以才有“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它还强调“为善除恶”,相信光明终将战胜黑暗,但在那之前,世界被黑暗笼罩,人类才会痛苦不堪,所以才有“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这套理论不要说放在古代中国,放在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恐怕也要出事吧,难怪古人会觉得这是“魔教”。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北宋的方腊起义。宣和二年,方腊在青溪起兵,自称“圣公”。
当时当地百姓早已被宋徽宗搞的“花石纲”折腾得家破人亡,怨气冲天,所以方腊一呼百应。
他很快建立了横跨六州五十二县的政权,范围涵盖今天的江浙皖赣四省,是宋朝的粮食命脉所在。
方腊虽然出身微贱,但很有战略眼光,他打算划江而守,渐图进取,目标是十年内推翻赵宋。
朝廷开出天价悬赏,谁能拿下方腊,直接封两镇节度使。
方腊最后被韩世忠活捉,不过这份功劳最后被长官冒领。
那么方腊和摩尼教有什么关系呢?从细节看,方腊很有可能就是摩尼教的信徒。
他崇拜日月星辰,喜欢白衣,还搞了个“十二统制官”的组织,名号就是“江南十二神”, 这些仪轨很明显都来自摩尼教。
经此一役,朝廷开始大力打击明教,把聚众“食菜事魔”的风俗列为首恶,对类似的民间集会绝不宽容,逮着就办。
所谓的“食菜事魔”,就是明教在民间的活动特征,以宗教名义把百姓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民间互助团体。
一家有事,同党之人便出力相助,共渡难关。
当然,这里说的“难关”也包括“官逼民反”,走投无路的农民是不介意拿几个贪官开刀的。
到了南宋以后,”食菜事魔”被设定为口袋罪,任何让朝廷觉得危险的聚会,都能被扣上这顶帽子。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教属于民间信仰,你皇权不下线,我就化整为零,在乡村猥琐发育。
食菜事魔
到了元朝,由于蒙古人对思想控制没什么兴趣,宗教自由,因此明教顺势浮出台面,开始广泛传播。
然后蒙古人就尝到了没文化的苦头,思想这玩意儿很有生命力,你不控制它,它很快会回头来反噬你。
随着元朝的衰落,各类反元组织兴起。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打出“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的口号,组织红巾军起义,直接动摇了元朝统治。
这下子,明教在汉人心目中从“人人喊打的魔教” 变成“替天行道”的义军了。
《倚天屠龙记》的故事主线写明教从“受六大门派围攻”的武林公敌,变成“反蒙义军主力”的武林盟主,就是借用了这段历史转折。
到了明朝,由于朱元璋靠民间宗教起家,深知这玩意儿的厉害,他建国后第一时间就下令禁绝各种“邪说”。
洪武六年,《大明律》里明文规定:凡是假借弥勒佛、白莲教、明尊教(明教)等名义聚众,都属大罪,首领处死,跟随者也要重刑。
可以说,大明朝对明教的打击比起赵宋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此,明教渐趋消失,唯一留存下来的躲在福建沿海地区,伪装成民间信仰的明教分支。
朱元璋加入红巾军
白莲教,明教,明朝的争议
很多朋友在听完元末那段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后,可能会下意识地把“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跟明教划上等号,
然后顺理成章地认为韩山童、刘福通,甚至朱元璋,全都是明教信徒。
因此推断出元末大起义时的白莲教就是明教,而且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国号“明”也是受了明教的影响。
这种说法也来自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吴晗,后来被金庸直接应用到《倚天屠龙记》里,在大众心中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吴晗
但在学术研究里,这种说法并不牢固,因为白莲教和明教根本不是一回事,就算只局限在元末明初的时期,也不能简单划等号。
白莲教是南宋绍兴年间由和尚茅子元创立的,它继承了源于印度的弥勒教,是佛教净土宗的一个分支。
弥勒教核心思想就是“弥勒下凡救世”,这天然会跟当权者对立。
隋炀帝大业九年的宋子贤之乱,宋仁宗时期的王则之乱,都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对历代朝廷来说,弥勒教的威胁甚至比摩尼教更大,所以两宋时期就基本被消灭了。
取而代之的就是白莲教,茅子元打着净土宗的旗号,但又违反佛教戒律,鼓吹僧侣娶妻生子,自然被佛教界排斥,也被朝廷视作异端,冠上了“食菜事魔”的罪名。
所以白莲教和摩尼教完全是两套体系,自然不能算作明教。
后世会容易混淆,主要是因为摩尼教义里确实吸收了一些佛教元素,比如讲“轮回转世”,又讲“救世主下凡”,这跟白莲教的净土思想以及弥勒信仰都很像。
而且白莲教强调救世、改换乾坤的口号和摩尼教里光明战胜黑暗的二元论思想多少有点相似,所以三者就经常被人混为一谈。
白莲教
在元末大起义时的红巾军,其实就是白莲、弥勒、摩尼教的结合,但主体是白莲教。
朱元璋早期加入郭子兴部的红巾军,本质上也是白莲系的造反集团。
如果说朱元璋受过这种宗教思想的影响没问题,但要直接断言他就是明教徒,那就有点牵强了。
朱元璋建国之后,在禁令中就把这几派分得很清楚。
他说过:“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显然在朱元璋的理解当中,这三者是不同的宗教势力。
而从一个开国皇帝的角度,他显然不会承认自己打天下主要靠的是明教。
至于“大明国号是不是来自明教”,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争议不断。
有人坚持吴晗的说法,也有人认为国号“明”更多是朱元璋本人的政治选择和文化偏好,与明教并没有直接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