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房清玩,可谓文人精神的物化呈现。在方寸之间的笔筒上神游山水,于盈握之小的镇纸内寄托幽思,这些精巧雅物超越了实用的范畴,成为文人“澄怀观道”的载体。明代朱三松以竹雕再现高士雅集之盛况,清代汪士慎借梅花笔筒传递君子之谊,皆是以器载道的典范。尤其那些历经名家题跋、文人赠答之物,更因承载着跨越时空的艺文对话而弥足珍贵。赏玩之际,犹能触摸到古人的审美意趣与精神世界。
《萃古熙今·文房古玩专场》呈现的文房雅玩,于材质与工艺各臻其妙。纸绢之珍如明代绫本《金刚经》塔轴,展现佛教艺术与书法的融合;竹木之雅若金西厓刻松鹤诗文扇骨,在纤薄竹片上挥洒书画双绝;奇楠沉香雕刻的松下高士笔筒,借天然木纹营造空灵意境;紫檀笔筒则以木为卷,以刀代笔镌刻山水诗文。更见漆艺精华,元杨茂款剔红香盒牡丹层叠如生,清乾隆黑漆地云龙纹香薰彰显宫廷华彩。既有庙堂之庄重,亦含书斋之清心,材质工艺可赏,文化底蕴可品。
![]()
![]()
2025西泠春拍
Lot 942
明-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塔图
总长:495cm 总宽:145cm
参 阅
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绣金刚经塔轴”;
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代金刚经塔轴。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绣金刚经塔轴”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代金刚经塔轴
此件拍品为绫制,尺幅巨大,长495厘米 ,宽145厘米。其上以朱笔书写全本金刚经。以经文排版成佛塔形状,全卷5100余字,每个字都一丝不苟,结字匀称端庄而不失变化,穿插避让、高低错落,布白疏密得宜。每一层塔中还以彩笔细致绘制佛像,线条纤细入微。完成这样一件作品所费时间精力难以想象。此件塔轴原应悬挂于寺庙之中,久经供奉膜拜,带有趋吉避凶、除残去秽的庄严之气。
![]()
经塔图全貌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通篇讨论众生空和法空的智慧。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地修行证道,修得悟透佛道精髓的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到达苦海彼岸。
《金刚经》全经文字简洁,思想深邃,是彻底解脱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曾产生深远影响。此屏的图案即是将此经文与将佛教的象征之物佛塔二者巧妙地结合,融为一体,造型独特新颖,别具一格,具有旨在表达顶礼者不忘佛陀教诲和积集功德等多重涵义。
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有“佛塔”之意。早在唐代,就有将经文写成塔状的先例,塔的层数不同,寓意也不一样,而七层的往往寓意最深刻,因为它代表了人的“七情”,即喜、怒、悲、恐、惊、忧、思。而这种七层塔轴传世数量极少。可参见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元代金刚经塔轴。
![]()
![]()
2025西泠春拍
Lot 4009
明 · 铜鎏金韦驮菩萨立像
高:44.5cm
此尊韦驮菩萨像具典型明代藏式风格,开脸憨态可掬,有别于中原地区韦驮造像的方正脸、仪态端庄。此尊造像为武将形象,体量硕大,铜鎏金材质,局部施有红漆,脸庞丰腴,形态魁梧,右手持金刚杵扛于肩头,杵尖朝上,左掌张开置于胸前。头戴红缨盔冠,身披战袍铠甲硬朗,铸造细致,腰系扎带,佩挂倒“U”形帔帛,足踏战靴,衣摆飘扬飞动,背面腰部錾刻珍珠地缠枝莲纹,底部足下设马鞍形山岩座。
![]()
根据此尊韦驮像手举金刚杵的姿势,可以判断其应曾为某一大寺的护法。根据寺庙大小不同,韦驮造像的姿势可分三种:大型寺庙中,韦驮菩萨常将金刚杵上置,扛于肩膀;中等寺庙,韦驮菩萨为双手于胸前合掌,金刚杵横放在肘部;小庙中的韦驮造像,则多将金刚杵朝下,杵在地面。前二者也代表了寺庙具有免费接待、供养云游僧人的能力,后者则反之。
韦驮菩萨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本是印度婆罗门的天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之一,“十二诸天”中的第十二天,善走如飞。佛教寺院中,韦驮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背对弥勒佛,面向寺院,手执重八万四千斤金刚降魔杵,摧邪辅正、除魔卫道。
![]()
![]()
2025西泠春拍
Lot 1034
明 · 铜达摩持经坐像
高:14cm 长:10cm
宽:7.8cm
香港佳士得2012年11月28日秋季拍卖会,第2262号,明末/清初“铜达摩坐像”。
![]()
香港佳士得2012年11月28日秋季拍卖会,第2262号,明末/清初“铜达摩坐像”
此尊达摩像以精铜铸造,法相庄严,刻画细腻。达摩身披宽大僧衣,衣纹流畅自然,垂落叠褶间尽显厚重质感。其头部微低,目光凝望左下方,神情沉静内省,似在冥思佛法真谛。其左手撑地,稳固身形,右手于胸前托举经卷,双腿呈自在坐姿,姿态闲适而不失威仪。整体造型沉稳肃穆,生动表现了达摩祖师参禅坐定的经典形象。
![]()
2025西泠春拍
Lot 4026
清 · 闲云阁款铜马槽炉
高:7.3cm 长:10.4cm
宽:8.3cm 耳径:12.8cm
重:1472g
款 识
闲云阁
![]()
闲云阁款
本拍品铜炉样式俗称马槽,腹部内收,作戟耳,线条洗练,宝光内蕴,自然天成的蜡茶色,年久温养,自然天成。底落“闲云阁”款,为堂斋款显示出文人悠闲自在的风雅情,字体洒脱规范,款之形体工整。
马槽炉因似马槽长方形状而得名,《金玉青烟》谓之“戟耳长方炉”,其造型方正挺立,背视为耿直之器,象征君子品德,深受文人喜爱,常作为墨客案头清供之物,且马槽炉原型来自古人计量粮食用的“斗”,故而也有丰饶、富裕的象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
2025西泠春拍
Lot 4316
明 · 崂山绿“翠岩寒瀑”供石
带座高:84cm
底座铭文
大吉祥(白)。崂山拔地九千丈,崔嵬势压齐之东。下视大海出日月,上接元气青蒙蒙。崂山石千姿百态,临海而立,或如斧劈刀削,或如云卷浪涌,与碧海相映,汤山海云灵魄也。道光辛卯年倚云山房。
![]()
清人沈心曾言崂山石“小者作砚山,大者堪充堂室中清供,直与英德、灵璧石相颉颃。”意即崂山石与英州石、灵璧石分庭抗礼。作为宋以来的赏石审美,崂山石自有别具一格的美学意境。此崂山石颜色翠绿,层叠向上,纹理竖直,犹如下坠之瀑布,亦如堆积之岩石,妙趣横生。
沈氏曾为一件崂山石取名“翠岩寒瀑”并作诗以纪之,诗中有“乍疑峭壁渍藓绿,悬空乃有飞泉流”,将崂山石之石色描摹得极为生动具象。与此石有异曲同工之趣。原配刻诗文红木底座。
![]()
底座铭文
![]()
2025西泠春拍
Lot 4322
清 · “龙吟蛙鸣”灵璧石供石清供
带座高:36cm 高:25cm
出 版
《奇石赏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4号,1996年。
![]()
《奇石赏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4号,1996年
灵璧石又名磬石,产于安徽灵璧县浮盘山。石质坚硬素雅,色泽多样,击之而发吉金之声,故宋代就有“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秀润四时岚岗翠,宝落世间何巍巍”的赞美之辞。
此件灵璧石供石色泽灰黑,质地细密坚致,光气内敛。石表沟壑纵横交错,遍布皴皱与白色石筋,肌理分明,犹如螭龙腾飞,红木底座另一侧匠心独运,置一小块灵璧石,造型似蛙。故名为“龙吟蛙鸣”,更增观赏之趣。
![]()
2025西泠春拍
Lot 4301
明 ·刻铭文太湖石供石
高:48.5cm 长:58cm
铭 文
1.虎跳峡
2.山颠飞瀑
3.琴云
4. 堂静看归燕,村深报午鸡。松花开细雨,笋竹并春泥。涧道水兼石,山田高复低。渔。
![]()
铭文:虎跳峡
![]()
铭文:山颠飞瀑
![]()
铭文:琴云
![]()
铭文:堂静看归燕,村深报午鸡。松花开细雨,笋竹并春泥。涧道水兼石,山田高复低。渔。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是一种石灰炭,有水、旱两种,有宛转险怪之势,形状各异,姿态万千。太湖石原产于苏州洞庭山太湖水中,为经典观赏石。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
此太湖石石色灰白,质感苍古,孔穴丛生,玲珑通透,云石表里褶皱密布,团团涌起,若截来云根,错落变化,符合太湖石皱、漏、透之经典审美特点。底端刻王渔洋诗文,另多处刻有题字,文人气息浓厚。
![]()
2025西泠春拍
Lot 972
清 · 李研吾旧藏汪士慎赠边寿民潘西凤刻黄花梨梅花诗文笔筒、童衍方题跋拓片及李研吾与沈觉初书信一组三件
高:17.5cm 口径:17cm
盒面铭文
汪窠林画赠边寿民梅花笔筒潘老桐刻。余四十年前栝苍亭得见此吴待秋旧藏。辛酉冬唐云。沈觉初(白)
笔筒铭文
金鼎夜寒团绛雪,美人去困倚东风。富溪汪士慎写赠寿民兄一笑,新昌潘西凤刊。
![]()
盒面铭文
李研吾旧藏
此笔筒由黄花梨所制,色泽古雅,纹理清晰。形制为直筒,包浆浑厚自然,出自名家雕刻并渊源流转,珍贵雅逸。
由笔筒铭文可知,此件黄花梨笔筒是清代竹刻名家潘西凤的作品。其以刀代笔,将汪士慎所画梅花图呈现于笔筒之上。汪笔下的梅花清妙灵动,文人气韵十足。此件笔筒难得之处是画友间的相赠之物,见证了一段画坛佳话。据铭文可知,此物为汪士慎赠与边寿民。并由金陵派竹刻名家潘西凤操刀。
![]()
笔筒铭文拓片及题跋
潘西凤是濮仲谦以后金陵派竹刻的第一人,与当时风靡画坛的扬州八怪交往甚笃,其传世之作皆釆用平面浅刻技法为主。此笔筒由潘西凤代以刀刻,平面阴线、浅刻技法灵活运用,刀法刚健遒劲。梅枝曲折蕴力,走势奇崛。把画家的笔墨余韵通过刻刀表达得淋漓尽致。
梅花图旁刻有诗句:“金鼎夜寒团绛雪,美人去困倚东风”。落款为“富溪汪士慎写赠寿民兄一笑,新昌潘西凤刊”。诗句图文皆出自名家,书画同辉,充满意韵,刻之以珠联璧合,更显珍贵。
![]()
笔筒梅花图旁刻诗句
本拍品为研朴堂家属友情支持。研朴堂为李研吾所起之堂号。李研吾五十年代曾任上海市委常委,负责财贸方面工作。1978年7月任天津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临时纪委书记,1982年离休,任天津市书法协会名誉会长。五六十年代即与上海陆俨少、谢稚柳、唐云等诸书画家往来频繁。与海上大藏家钱镜塘、王一平等交谊甚笃。李研吾先生所藏书画古玩多有书画家、鉴藏家的题识。其所藏唐云、谢稚柳、陆俨少等名家所画并由沈觉初铭刻扇骨之成扇不下百余把。上海博物馆供石名品“小方壶”便是李研吾先生之旧藏。
![]()
盒盖铭文及拓片
此件笔筒由李研吾得自于大藏家钱镜塘。在与唐云的交往中得知此笔筒更是吴待秋的旧藏。我们在盒盖铭文可知:“余(唐云)四十年前栝苍亭得见此吴待秋旧藏”。于是在八十年代初请唐云在笔筒之盒盖上题字,并由沈觉初铭刻。据沈觉初写给李研吾之书信可知,原本计划盒盖上部请唐云先生画梅花,因盒盖打蜡绘画不便,便仅有数行题字,并由沈觉初铭刻。
![]()
此件拍品包含笔筒相关信札部分
据唐云先生所述此笔筒原由吴待秋旧藏,其原盒有“汪巢林画题赠边寿民梅花笔筒,潘老桐刻”,又铭“余四十年前栝苍亭得见此吴待秋旧藏,辛酉冬唐云”。此笔筒包含画友间的情谊互赠及名家刊刻,又有清晰有序的传承。加之现代海上诸家的交谊往来,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房佳藏。
![]()
作者简介
潘西凤(1736~1795),字桐冈,号老桐,别署天姥山樵。浙江新昌人,侨居扬州如皋。清代康乾时期东皋派竹刻家、篆刻家。王虚舟弟子,工书法,精于刻竹,名重于时。曾选佳竹摹刻《十七帖》,精妙绝伦,翁方纲为之跋,嘉庆年间被收入内府。亦治印,有古风,刀法圆润浑厚,名盛于时。
铭者简介
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汉族,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有《巢林集》。
上款简介
1. 边寿民(1684~1752),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江苏山阳人(今淮安区),晚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清代著名画家。曾考中秀才,善画花鸟、蔬果和山水,尤以画芦雁驰名江淮,有“边芦雁”之称。其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泼墨中微带淡赭,大笔挥洒,浑厚中饶有风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为佳妙。因他画芦雁,称其所居名“苇间书屋”。他又工诗词、精中国书法。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
2. 唐云(1910~1993),浙江杭州人,字侠尘,别号药城、药尘、药翁、老药、大石、大石翁,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唐云是他成为画家后用的名字。其性格豪爽,志趣高远,艺术造诣颇高,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可谓诗书画皆至妙境。
3. 沈觉初(1914~2008),浙江德清人,著名画家、雕刻家,与江浙沪名人交好,许多文人将画好的作品交与沈觉初,合作制成文房器物。上世纪30年代他师从“三吴一冯”(吴湖帆、吴待秋、吴华源、冯超然)之一的著名吴派画家吴待秋,致力于清四王画派的继承和创新。
![]()
2025西泠春拍
Lot 955
近代 · 翦淞阁旧藏袁荣法上款金西厓刻高存道画松鹤诗文扇骨
高:31.7cm 骨数:13
铭 文
1.劈石栽松松已苍,山中岁月去来长。烹余一束灵芝草,分与仙禽作道粮。录华秋岳句。帅南世大兄大人雅赏。己卯(1939)二月春分节存道画。
2.存道。印章款:西厓(白)。
![]()
扇骨铭文
翦淞阁旧藏。
出 版
《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79页。
![]()
《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79页
此扇骨为近代竹刻名家金西厓竹刻精品,著录于手稿本《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扇骨第203号。
![]()
扇骨以刀代笔,刻工精湛,制作清雅,彰显大家风范。正面以高存道所绘松鹤图为稿,长松蟠曲而上,松下灵芝,鹤鸣昂首之姿,俱极生动自然。松干、松鳞与鹤身施以浅刻,如笔锋行于纸上,转折顿挫,变化自如。亦可见金西厓深谙画理,全作用浅刻法刻成,刻者奏刀明快,刃下所出,松针坚韧而有弹性,尤其刀刀各有不同,多见微妙变化,俱见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
另面刻新罗山人华嵒(1682~1756)七绝诗一首,并有高存道题赠友人袁荣法雅赏之款识,高存道行楷书带隶书之笔意,潇洒俊逸,别具一格。所录新罗山人诗亦自出机轴,清逸率真。此作融诗书画与竹刻四绝而为一,蕴有“松鹤遐龄”、“鹤寿松龄”的吉祥寓意。
![]()
作者简介
1. 金西厓(1890~1979),名绍坊,字西厓(西崖),号季言,室名可读庐、锲不舍斋。浙江湖州南浔人,久寓上海。金城弟。早年学土木工程,毕业 于圣芳济学院,后任建筑师。从长兄金城学画、刻印,从仲兄金绍堂刻竹,朝夕奏刀,三年中竟制扇骨三百余件,又善刻留青小臂搁,刀法流畅、浑厚、生动。竹艺获吴昌硕、吴待秋赞赏,曾合作为其绘《西厓锲简图》。亦精书画鉴赏,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刊有刻竹集《竹素流风》。1956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竹刻小言》,由其外甥王世襄整理出版。
![]()
金西厓(1890~1979)
2. 高存道(1876~1960),原名维年,一作高丰,字鱼占、榆瞻、愚钻、予颛,号伯子、准园,少署南塘渔父,号存道居士、二丰道人。浙江杭州人,清末秀才,工书法,四体皆能,楷书得褚遂良、颜真卿法,而篆书亦胜。又擅画山水、花卉,师法古人而融化己意,劲厚有韵。兼能治印,为东皋雅 集、西泠印社耆宿。高家为杭州巨族,富甲乡里。其祖业高义泰绸布庄为浙省龙头。高氏育有六子,除第三子早故外,其余诸子皆于诗文书画有所造诣,高野侯行二,高络园行六,均西泠印社社员。高时丰与时显、时敷三兄弟,俱以富收藏、精鉴赏,长于书画篆刻而名重艺林,并称“高氏三杰”, 有“风雅一门”之说。
上款人简介
袁荣法(1907~1976),字帅南,号沧州,一号玄冰,一署晤歌庵主人,晚署玄冰老人,湖南湘潭人。袁思亮从子。藏书家、词人,曾任台湾东吴大学教授。著有《玄冰词》《湘潭袁氏家集》。
藏者简介
翦淞阁主人为黄玄龙、徐盼苹夫妇。徐盼苹来自台湾的古玩世家。翦淞阁以质量精良的文房雅玩收藏著称。曾多次在纽约、伦敦及香港等地举办专题展览。并举办了文房系列多场专拍,多次斩获白手套,成绩斐然。
![]()
2025西泠春拍
Lot 968
清 · 黄易款贴黄刻清香幽隐图诗文镇纸
高:11.3cm 口径约:9.8cm
重:201g
铭 文
1. 清香幽隐,乾隆庚戌仲秋月,小松黄易。小松章款。
2. 岩岩酉岳峻极穹苍,有河……黄易临于济宁官署,小松章款。
![]()
镇纸铭文
盒面铭文
闻朝竹屿吟新句,特酌山读古书。
竹黄即竹之内皮,浅黄色,色泽光润,类似象牙,又有“文竹”、“贴黄”、“翻黄”等称。它以大型的南竹为材料,将新鲜的竹黄片,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然后贴到各种形状的器物上。此镇纸爲木胎贴黄,镇面阴刻兰花,背刻诗句,落小松款。工艺精湛,文人气息十足。原配紫檀盒及旧锦囊。
款者简介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别署秋景庵主,浙江杭州人。树谷子。曾官济宁同知。工诗文,善金石书画,擅长碑版鉴别、考证,又好蓄金石,甲于一时,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丁黄印谱》等。
![]()
黄易(1744~1802)
![]()
2025西泠春拍
Lot 979
明-清 · 朱三松款竹镂雕嵌宝松下高士仕女图笔筒
高:13.6cm 口径:9.7cm
款 识
三松
竹刻艺术兴起于明代正德年间,由嘉定人朱鹤始创。乾隆皇帝御题诗《题朱松竹刻西园雅集笔筒》所言“邻鹤遗雕”指的正是朱鹤松邻。其孙朱三松稚征,融绘画于竹刻,作品文气高妙,名冠天下,嘉定竹刻自此发扬光大。
此笔筒为朱三松所制,选取毛竹一段,采用通景式构图,以透雕、高浮雕辅加阴刻技法,重现西园雅集场景。画面以园林奇石为背景,着重刻画下棋和赏画两个场景,隐去北宋名流的特征,突出女性与雅士对弈,反映了晚明推崇才女之风。两场景大面积镂空,前后相对,观看对弈场景,则赏画人物遮光成影,身形衬背,反之亦然。旋转品鉴,画面犹如走马灯般闪动变幻,幽幽深远,妙不可言。
![]()
款者简介
朱稚征,号三松,为小松仲子,是明代嘉定派竹刻创始人朱鹤之孙。虽然朱鹤(号松邻)为朱氏竹雕开创者,但发展到朱三松,技术更加精炼,所刻笔筒、臂搁、香筒等物在当时便是极珍贵的珍玩,嘉庆帝对朱三松的作品也是情有独锺。陆扶照《南村随笔》中曾这样评论朱鹤,其“雕刻刀不苟下,兴致始为之,继者其子小松缨,至其孙三松稚征而技臻绝妙”,故有“小松出名而掩松邻,三松出名而小松”之说。
三松款
![]()
2025西泠春拍
Lot 992
清 · 竹雕东方朔偷桃像
高:20.5cm
此尊竹造像圆雕东方朔偷桃,为经典祝寿题材。东方朔,字曼倩,为西汉时人,汉武帝的近臣,因生性诙谐滑稽而著名,道家方士皆称他为神仙。相传东方朔三岁时既能背诵天下奇书,少年时曾游阴府冥都,饮丹霞浆和玄天黄露,归途遇苍虎,驯为坐骑。东方朔又曾三度到天宫蟠桃园,偷摘西王母娘娘为玉皇大帝所栽植的寿桃,寿桃成熟须九千年,食之可令长寿成仙。
东方朔偷桃的故事,传诵近千年,已成为祈福祝寿的专有词汇,以一番诙谐逗趣的形象出现在历代艺术创作中。
![]()
![]()
![]()
2025西泠春拍
Lot 980
清中期 · 竹镂雕四季花卉印盒
高:4.2cm 长:6.8cm
宽:6cm
古玩之珍贵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其工艺的精劣、构思设计的巧拙。竹刻材料所取最常见的竹材,因此其珍贵处就体现在能工巧思。此件印盒盒型小巧,成长方体,转角圆润,子母口盖合。
盖身四壁及顶部五处椭圆形开光,皆以镂空雕琢花卉。顶部尽显荷塘清趣,四壁则有海棠、牡丹、梅花、佛手等不同时节开放的花卉。底部四角有四个矮足。印盒巧用竹节横隔处制成盒身,扣合严密,工艺精美。其沉着浓厚的皮壳更添一丝古雅。
![]()
盖身四壁镂空雕花卉
![]()
2025西泠春拍
Lot 973
清 ·王宠、文嘉款紫檀山水诗文笔筒
高:15.4cm 口径:14.8cm
铭 文
1.玉兰堂,休承。文嘉(白)。
2. 秋山处处真大雅,玉兰香沁在文汇。读书漫思在窓间,安得清狂见蓬莱。石湖精舍余暇美笔。宠。履吉父(朱)。
![]()
筒身铭文
笔筒以紫檀为材,质地坚密,用料厚实,有坠手之感,因长久盘玩,笔筒表面形成莹润包浆,加之紫檀细密的牛毛纹,充满古朴典雅的气息。呈圆筒形,直壁,上下相若,形制规矩大气,外壁以刀代笔,以通景方式阴刻出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具董源、巨然画意。山石嶙峋高耸,连绵排列,树木掩映、屋舍俨然,烟波浩淼,营造出江南风光。
构图舒朗有致,层次分明,线条粗细变化,流畅自然,刀法遒劲,生动浑然。历史气息浓郁,为绝佳的文房器物。
款者简介
1. 王宠(1494~1533),字履吉、履仁,号玄微子、雅宜山人,江苏苏州人。守弟。以诸生贡太学,嘉靖十年第八次应乡试,皆挫不第。富才学,工诗词,与唐寅、文彭相过从,工书法,楷、行、草皆精。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善山水,仿黄公望。工篆刻,与文彭齐名。
2. 文嘉(1501~1583),字休承,号文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征明次子。官和州学正。擅画山水,山水笔法得元代倪瓒清脱之意,间仿王蒙皴染,亦颇秀润。兼能花卉。好作诗,精于鉴别古书画,著有《和州诗》《钤山堂书画记》等。
![]()
历代漆器专题组图
![]()
2025西泠春拍
Lot 995
元 · 杨茂款剔红牡丹纹香盒
高:3.6cm 直径:10.3cm
款识:杨茂造
本品圆口沿,平盖面,盖盒上下子母口扣合,直壁。器形圆润秀美,线条流畅柔和。盒表面堆有朱漆,通过精湛的刀工层层剔刻,勾勒出绽放在茂密枝叶丛中的大朵牡丹。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贯被视为花中之王,象征圆满、浓情、富贵、雍容等美好意象,而花叶空隙处露出的素地,也为整体的雕漆增添了色彩上的搭配和对比。
![]()
“杨茂造”款
此香盒为元代著名雕漆匠人杨茂的作品,代表了元代雕漆的最高水平。《嘉兴府志》记载:“张成、杨茂,嘉兴西塘杨汇人,剔红最得名”。他的作品传世较少,雕刻精致严谨,善雕花卉和山水人物,其中花卉构图工致细密,疏朗自然,秀雅清丽。
![]()
![]()
2025西泠春拍
Lot 997
清乾隆·黑漆地剔红云龙纹香薰
带盖高:11.2cm 高:9cm
直径:11.5cm
本品圆口内敛,器身近似鼓状,中部鼓起,下方承接高足,小巧精干,呈现出颇为独特的外形特征。通体在黑地上堆朱漆,黑色的锦地呈几何波纹,丰腴的朱漆色泽明亮鲜艳,通过自如游走的运刀勾勒出密布于器身的流彩祥云,云雾间可见一条五爪神龙舒展身躯阔步迈进,上下起伏的龙身极具韵动之感。
此器原本可能作为其他器皿而被使用,在早期流入东瀛后,日本藏者特命工匠为其特制祥云纹银盖,成为日式建筑中床之间的重要摆设,也作为香薰在日本茶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从工艺上看,此器雕工上佳,构图紧凑,布局分明,刀法利落有力,刀痕凿凿,更显巨龙的矫健身姿和生命活力,是为清代宫廷造办雕漆的精品佳作。
![]()
2025西泠春拍
Lot 999
清乾隆 · 剔红百花纹菊瓣式捧盒
高:10.5cm 直径:17.5cm
此件剔红捧盒呈扁圆形,作菊瓣式,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紧密扣合,底承圈足,形制精巧典雅。盖面正中饰一朵盛开的菊花,以此为心,向外延伸三层菊瓣,每瓣内均刻寿字纹,外环浮雕缠枝莲花,纹饰繁而不乱,层次分明。盒身菊瓣式开光与盖相呼应,装饰工艺如出一辙,上下浑然一体。
![]()
圈足饰方折如意云头纹,线条规整利落。整器以剔红工艺制成,髹漆肥厚,雕工细腻流畅,朱色莹润醇美。剔红,亦称雕漆,需于胎骨上层层累积漆料,待至适宜厚度,再施以雕琢,耗时耗料,非宫廷之力难成。此盒布局严谨,纹样吉祥,刀法圆熟,带有浓郁的宫廷制器风格。
![]()
![]()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