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独坐幽篁——岁寒小筑竹刻赏”展览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这场汇聚明清珍品与当代新作的竹刻盛宴,以“刀笔文心”串联起嘉定竹刻文脉,为观众打开一扇通往东方美学的窗口。
百件竹刻珍品对话古今
展厅内,一件件精雕细琢的竹刻作品静静地陈列在玻璃柜内。一百件竹刻作品中,明清竹刻名家的传世之作与当代匠人的突破性创作交相辉映,既有“以刀为笔”刻写诗画意境的文人竹刻,又有突破材质局限、探索抽象表达的现代实验作品。
“这件笔筒重塑了我们对清初竹刻名家周乃始的认知。”策展人赵胜土介绍,以往博物馆所藏周乃始作品均为阴刻,而此件《周乃始·训子图笔筒》则以浅浮雕技法刻画人物,衣袂流畅,神态生动。“经过几位收藏家的大量查证、比对,我们才确认这是目前所见唯一的周乃始浮雕作品。他是清代艺术家周颢(号芷岩)的师父,此件作品足以成为重新认识其艺术成就的‘标准器’。”赵胜土说。
![]()
《周乃始·训子图笔筒》
另一件清早期的《滚马图笔筒》虽无款识,却在细节中透露着不凡。“它的制式、刀工,尤其是马匹奔腾的动态与肌肉线条的表现力,与竹刻大家吴之璠的风格高度契合。”赵胜土表示,通过作品能看出其对竹料挑选极为苛刻,口沿、底足的处理也一丝不苟,“它虽沉默四百多年,但经历的每一位收藏者都有文化、有眼光,才能让它以如此精美的品相流传至今。”
![]()
《滚马图笔筒》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清早期《竹根雕东方朔偷桃圆雕坐像》。“这是清早期达官贵人祝寿时的高雅礼品。”赵胜土着重介绍了其工艺之难,“圆雕360度无死角,全凭匠人胸有成竹,边刻边调整。你看,他穿的是草鞋,在嘉定竹刻里,刻草鞋难度最高,需同时表现脚趾与草鞋纹理。其衣纹如水波流动,静中寓动,眼神镶嵌,诙谐生动,是件难得的精品。”
![]()
《竹根雕东方朔偷桃圆雕坐像》
展厅之内,时光仿佛放缓。观众在一件件竹刻作品前俯身细观,不仅用眼,更似乎在用想象触摸那竹肌理的温润。观众张鹍被作品《钟馗戏小鬼》深深吸引:“作品正面和背面有好几个小鬼,有的递酒,有的挠痒,还有个躲在靴子里,刻画得太生动了。竹材虽没有泥塑柔软,却依然可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动态和情节,让人大开眼界。”
从收藏到传承的多年坚守
这场展览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文化守护的温暖接力。
“岁寒小筑”,源于三位“斜杠青年”对嘉定竹刻的痴迷。上海企业高管许京泽、深圳金融投资人吕卓、大连画家林海男,因网络结缘,共同沉迷于竹刻“刀笔间见文心”的魅力。
![]()
故事始于二十多年前。2002年,许京泽偶然在嘉定接触到竹刻,第一眼就被竹面上刻的《赤壁赋》震住了——方寸之间竟有千军万马。后来他结识了更多竹刻爱好者,深入了解这片“竹林”。
“我们甚至会为一件竹刻作品的断代而彻夜长谈,查找资料。”许京泽回忆。2020年,新锐竹刻师侯旭辉、余钦的加入,更让“岁寒小筑”形成“老藏品+新创作”的独特生态——既有明清嘉定派“简老朴茂”的经典风骨,亦见当代匠人以现代审美重构传统的创新表达。
数年来,他们从收藏者蜕变为传承者,曾向博物馆捐赠,但发现影响有限,遂决定自己策展。“与其小范围交流,不如我们自己办一次展览,让更多人看见。于是,我们精选了多年潜心收藏的91件明清佳作,还有藏友们无私出借的9件心头之好,一共是100件展品。”许京泽说。
![]()
他们的诚意也感染了业界,韩天衡题诗、吕效廉挥毫,众多学者、藏家慷慨支持,共同完成了这场“文化接力”。这一切,正如策展人之一林海男所言:“竹刻从不是孤芳自赏的古董,而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展览背后,是这群现代人对传统文人精神的追摹与呼应。许京泽坦言,展览旨在让大家在触摸古竹的温润纹理时,能读懂明清文人“以刀为笔”的审美理想;在欣赏刀工流转时,能感知“无用之用”的东方智慧。
“泡泡玛特、老铺黄金乃至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年轻人对个性、品质与传统元素结合的热爱。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嘉定竹刻,让竹之坚韧、刻之匠心继续传承下去。”许京泽说。
独坐幽篁——岁寒小筑竹刻赏
时间:即日起至11月15日
地点: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徐汇区汾阳路79号)
撰稿:杨育杰
摄像:赵晨
编辑:袁悦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