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勤:产业扎根沃野 乡村蝶变新生
秋日的民勤大地,蜜瓜大田里果香四溢,搬迁新村中笑语盈盈。循着县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擘画的“建设农业强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蓝图,这座镶嵌在沙漠边缘的小城正以“千万工程”经验为笔,在戈壁绿洲间书写着产业富民、乡村蝶变的鲜活篇章。
产业田垄上的“致富密码”
“今年种了600座连体拱棚蜜瓜,全部采用滴灌技术,根据长势亩产要比去年多,节水还省工!”在泉山镇和平村连体拱棚蜜瓜种植基地,种植大户唐星算起丰收账,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唐星高兴地说,“ 蜜瓜8月10日左右上市,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玛德琳、西州蜜25号,亩产量可达到8000斤左右,亩均效益2万元左右,主要销售与江浙两广等地。”
![]()
拱棚蜜瓜长势喜人 王希丽 摄
唐星的蜜瓜棚里,滴灌带细密如网,水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精准送达根系,这正是民勤县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的生动缩影。今年全县新增的500座日光温室,1130亩拱棚中,像唐星这样的示范户占比超三成,带动特色种植户亩均增收2万元。
走进东湖镇东润村茴香种植基地,一排排滴灌设施整齐排列,精准地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茴香根部,有效提高水资源及肥料利用率。地表水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杂草生长,降低田间管理成本,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既为当地茴香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有力保障。风中摇曳的一株株茴香,奏响乡村振兴的丰收乐章。
“今年全村种植地表水膜下滴灌茴香400亩,根据前两年的探索、实践,膜下滴灌茴香较大水漫灌每亩可节水260方、省肥100斤、大大降低劳动量和劳动强度,每亩可增产30%左右,种植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我们的支柱产业。”东润村党支部书记何胜元说。
而在夹河镇,返乡青年唐清天试种的30亩油莎豆长势喜人,唐清天介绍说,根据目前长势每亩地至少收获油莎豆1000斤,亩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这个新兴产业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乡村画卷里的“幸福底色”
走进三雷镇渠尾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白墙灰瓦的新居整齐排列,文化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渠尾村村民马扬正带着邻里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以前住的土坯房怕风沙,现在搬新家、环境好,参加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还能赚积分换东西,日子越过越有劲儿!”作为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马扬见证了家乡从“风沙窝”到“幸福院”的蜕变。今年全县12个新建扩建安置点建成后,将有7805户群众像她一样圆了“安居梦”。
夹河镇国栋村的变化同样令人欣喜。走进国栋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整齐排列,干净的村道旁,凉亭、健身设施、百姓大舞台等一应俱全。村民白芬梅在庭院浇灌花草,谈及搬迁后的生活,她难掩喜悦之情。白芬梅说,“现在搬进新房子,日子真是大变样了,以前住老房子用水、洗澡等都不方便,现在自来水一拧就来水,厨房卫生都干干净净,用电也很方便,住在新家,特别舒心。”
![]()
国栋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 李筱 摄
国栋村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乡风文明与基层治理双推进,让村民“富脑袋”“强治理”。“积分超市”创新载体,“五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 评选树标杆,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农家书屋及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凝聚民心。
“我们将持续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均衡发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国栋村党支部书记罗忠德说。
从“搬得出”到“过得好”,从“产业兴”到“乡风淳”,国栋村的蜕变,折射出西部乡村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的奋进姿态。如今的国栋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村”。
从产业田里的忙碌身影到乡村院落的欢声笑语,民勤县正以县委十五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引,让富民产业扎根沃土,让和美乡村焕发新颜。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奏响乡村全面振兴的嘹亮凯歌。(记者:王希丽)
编辑:李筱 审校:李玉红 责任编辑:李禄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