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这刚炒制好的黄芩茶,条索紧实、香气清冽,冲泡后茶汤澄亮,入口回甘!”11月11日,河北省涞水县三坡镇马各庄村的黄芩茶种植基地里,张立春手持新茶,面对镜头热情推介,细致讲解着从山间嫩芽到杯中香茗的蜕变历程。
![]()
黄芩种植基地。闫冬雪摄
涞水县三坡镇地处太行山区,高海拔气候与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为黄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的黄芩品质优异,药用成分充足、口感纯正。“2006年开始尝试黄芩规模化种植时,我们一心想着用好山好水种出好黄芩,但当时技术缺乏指导、市场没有门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作为黄芩产业发展的领路人,涞水县漫山香茶叶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立春,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仍感慨不已。经过十余年的持续耕耘,曾经的零散种植点逐步拓展,如今已形成覆盖三坡镇、赵各庄镇等多个乡镇的标准化种植基地,总面积达5600亩,产业链也从单一原料销售,延伸出黄芩茶、黄芩饮料等多元化深加工产品体系。
“酒香也怕巷子深。”张立春坦言,过去涞水黄芩茶因知名度不高、销售渠道有限,曾面临“好货难卖出、好价难实现”的困境,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成为产业升级的最大瓶颈。这一难题的破解,源于涞水县“媒体+”赋能乡村振兴行动的深入推进。今年8月以来,三坡镇积极主动对接该县“媒体+”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专班与各大电商平台,围绕黄芩茶这一地标产品,策划一系列主题推介活动。直播镜头下,巍峨太行的自然风光、千亩茶垄的壮观景象与传统制茶工艺、沉浸式品茗体验深度融合,每场直播都吸引数万网友在线围观互动。
![]()
工人正在对茶叶杀青。闫冬雪摄
“以前觉得拍视频、搞直播是年轻人的事,没想到我们农民也能上手,还能靠这个卖货!”刚参加完县里电商培训的村民杨桃丽说,她拍摄的一条黄芩地除草短视频,配上接地气讲解,发布收获十六万次观看,不少网友留言咨询购买。“媒体+”赋能效应立竿见影,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涞水黄芩茶线上订单量同比增长50%;9月新推出的“黄芩山茶”饮料已售出2.5万箱。产品不仅畅销省内,更远销辽宁营口、广东广州、珠海等多个城市,彻底打破地域销售壁垒。如今,涞水黄芩产业年销售额已突破200万元,成为县域特色产业的一张亮眼名片。
产业兴旺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富民增收。当地企业推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紧密联结,带动周边120余户农户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流,有的投身黄芩种植管护,有的进入加工车间从事炒茶、包装等工作。
“现在在村里上班,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块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在外面漂泊踏实多了。”在马各庄村黄芩加工车间工作的村民张华高兴地说。这份稳定的工作让他家年增收超过8000元,黄芩这枚“金叶子”,正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从深藏太行的野生资源,到年产值可观、带动效应显著的优势特色产业,三坡镇黄芩的“出圈”之路,是涞水县扎实推进“媒体+”赋能乡村振兴行动的生动诠释。
立足新发展阶段,涞水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通过深度挖掘本土资源禀赋,聚焦黄芩、麻核桃、景泰蓝等特色产业,搭建产销平台、开展技能培训、拓展线上渠道,推动农产品触网上行,实现品牌价值与市场效益双提升。同时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径,促进农旅、文旅、康养多元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胜势。
下一步,涞水县将继续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鼓励创新经营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持续优化“媒体+”服务体系,培养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让更多“乡字号”“土特产”走出深山、走向全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贾晨阳 闫冬雪 文/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