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湛江发生的一起深夜抽血事件引发轩然大波,触动了公众对于未成年人权益和公共安全界限的敏感神经。8月4日凌晨,当一位家长在夜班辛勤劳作时,家中两个孩子独自面对当地村委会等工作人员的上门抽血,此事如投入舆论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
从街道办的回应来看,此次行动源于基孔肯雅热疫情排查的紧急需求。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通过蚊虫传播、能引发发热、关节剧痛等症状的传染病,在公共卫生层面确实需要争分夺秒地防控,稍有延误就可能导致疫情扩散,危及更多人的健康。工作人员察觉到孩子曾有发烧症状,在联系家长却未得到配合的情况下,为了公共安全而联合民警上门,看似是出于维护大众利益的考量。
但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其愤怒与担忧完全合理。孩子作为未成年人,在父母不在场时被抽血,这严重违背了基本的法律和伦理准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在接受医疗检查等行为时,必须有监护人的同意和在场监督。这是法律织就的严密保护网,目的在于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工作人员未经监护人同意就擅自采血,已然跨越了法律红线,若采血过程中孩子出现任何意外,比如晕血、感染等,后续责任该如何界定?仅仅以疫情防控为理由,显然无法成为豁免责任的“尚方宝剑”。
孩子在抽血几日后仍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这更让家长揪心,也让公众对此次采血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产生质疑。街道办虽已联系儿科医生上门沟通,但这无法完全消除家长和公众心中的疑虑。倘若当初工作人员能在程序上更加严谨,充分尊重家长的知情权和同意权,或许这场风波本可避免。
这起事件映射出公共安全与个人权益之间复杂的关系。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政府和相关部门有责任快速行动、防控疫情,但这绝不能以牺牲个人权益为代价。在未来的公共卫生防控工作中,各方都应从中吸取教训。政府部门在采取行动前,要充分权衡公共安全与个人权益,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完善工作流程,确保每一项措施都合法合规、有理有据。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赢得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