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的一则调查再次将“虎头蜂养殖”推上舆论焦点。在多个网络平台上,“虎头蜂泡酒治病”等说法被大肆渲染,相关产品多为“三无酒”;一些养殖户甚至将攻击性极强的红娘虎头蜂、七里游虎头蜂直接放养在山头,蜂巢距离民居仅数十米。记者在川、湘、桂等地暗访发现,虎头蜂被包装成“高收益养殖项目”,培训、贩卖、扩繁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
央视财经的调查揭开了高危虎头蜂养殖的灰色面纱,这场被利益驱动的“冒险生意”,正持续累积着公共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风险,亟待戴上监管的“紧箍咒”。
虎头蜂被称为“杀人蜂”绝非危言耸听,其毒液可引发溶血、心肌损伤甚至过敏性休克,且蜇人后毒刺可缩回再次攻击。历史上,陕西安康曾发生715人被蜇伤、36人死亡的惨剧,今年云南牟定县更是出现7岁哥哥和2岁妹妹被蜂群蜇数百次身亡的悲剧。这些血淋淋的案例,都在警示着虎头蜂无序养殖的致命危险,而养殖户未设任何警示的粗放管理,更让这种危险时刻悬在公众头顶。
生态层面的隐患同样触目惊心。虎头蜂作为昆虫界的顶级掠食者,一个成熟蜂巢一季可捕食约9万只昆虫,其中包括大量蜜蜂等传粉昆虫。此前,黄脚胡蜂扩散,导致法国每年防治成本高达3000万欧元,严重冲击了当地农林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在国内,高危虎头蜂的局部放养正威胁着本土昆虫群落,若任其扩散,将对我国农业生态系统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
监管缺位是这场风险的核心症结。虎头蜂未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农业农村部门无法开展养殖许可;作为野生昆虫,又缺乏专门的饲养规范和行业标准,导致管理职责在多部门间模糊不清。无准入门槛、无安全要求、无技术规范的“三无”状态,让不法分子得以将高危物种包装成“高收益项目”,在灰色地带大肆牟利。而“虎头蜂泡酒治病”的虚假宣传,不仅误导消费者,更埋下了健康隐患——未经科学处理的蜂毒泡酒,非但无治疗功效,反而可能引发过敏和中毒。
堵住监管漏洞刻不容缓。首先应建立禁养目录,对红娘虎头蜂等高危品种坚决查禁;强制要求设置警戒区和围挡,杜绝放养行为;强化部门协作,推动生态、林草、农业等部门形成监管合力,将风险防控纳入区域生态安全治理。此外,还应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三无”蜂制品交易,破除民间偏方的迷信,引导公众认清其危害。
野生动物的利用不能逾越安全与生态的红线。“杀人蜂”生意链的蔓延,本质上是对公共利益的侵蚀。唯有筑牢监管防线,明确责任边界,才能遏制这种无序扩张的势头,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让野生动物的利用回归法治与科学的轨道。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姚绍毅)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