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还没消停,网上突然冒出一篇“本校老师”的长文,说是“辟谣”,实则像极了一场“危机公关”的紧急灭火。
文章洋洋洒洒,列了六条“真相”。
杨某某是武大本硕,不是三本;舒红兵院士跟她没关系;粉红衣男不是副校长;没人半夜上门恐吓举报者;她的论文没评“优秀”;保研流程合规,14人里排第9。
![]()
乍一看,条条有理,句句澄清,仿佛一下子把“阴谋论”全推翻了。
可细品,这哪是辟谣?分明是“选择性澄清”——该否认的没否认,该解释的没解释,反而把水搅得更浑了。
最魔幻的是第五条:“学校没有硕士论文评优,杨某某的论文没被评为优秀。”
好家伙,这话说得巧妙。
![]()
没评“优秀”?没错,可能真没正式发证书。可问题是——她的论文下载量已经6万+,眼看就要冲上知网武大榜首!
一篇漏洞百出、虚构《离婚法》、连新中国成立时间都写错的论文,如今成了全网“爆款教材”,比那些埋头苦干十年的博士论文还火。
![]()
这不叫“优秀”,什么叫“现象级”?
武大不撤论文,不锁知网,任其疯传,嘴上说“正在调查”,实则让这篇“学术笑话”在互联网上疯狂刷榜。
这操作,比评个“优秀论文”还狠——它让武大的学术尊严,成了全网的段子。
第六条说她保研“合乎程序”,国贸专业14个推免名额,她排第9。听起来挺公平,可网友要问:程序合规,就能掩盖论文质量崩塌的事实吗?
一篇能编出“2001年《离婚法》”的硕士论文,查重率居然45%?这不是“学术严谨”,是查重系统的巨大讽刺。
更荒诞的是,作为法学硕士,虚构法律条文,比数据造假还恶劣。这已经不是“失误”,是对法律学科的公然挑衅。
如果这种论文都能通过答辩,那武大法学院的教授们,是集体睡着了,还是集体装瞎?
程序合规,不代表结果合理。就像一场考试,你没作弊,可你交了张白卷,监考说“你程序合规”,能拿满分吗?
![]()
第三条说,“粉红衣男不是副校长,也没人上门恐吓”。可问题是,那段视频里,一个穿粉红POLO衫的男子,确实在举报人家门口徘徊,还被拍了下来。
武大说“不是我们的人”,那他是谁?如果真是杨某某自己安排的“苦肉计”,那这戏也太狠了。可如果真有校外人员介入,武大作为涉事高校,难道不该彻查?
![]()
一句“不是我们的人”就想了事?这不叫辟谣,叫甩锅。
之前网传杨某某是“三本毕业”,如今被证实是武大经管学院本硕,高考618分,英语135,妥妥学霸。
可她为啥要在社交平台暗示自己“出身平凡”?
网友猜测:是为了立“寒门逆袭”人设?还是为了掩盖保研背后的“操作空间”?或者,是为了在“性骚扰”指控中博取更多同情?
![]()
不管图啥,这“烟雾弹”一放,反而让人更怀疑:一个真学霸,为啥要靠“伪装弱者”来赢舆论?
武大老师的这篇“声明”,看似理性,实则避重就轻。它否认了“不存在的荣誉”,却回避了“存在的漏洞”;它强调“程序合规”,却无视“学术底线”;它呼吁“相信学校”,却忘了公众要的是真相,不是公关话术。
真正的信任,不是靠“辟谣”建立的,而是靠彻查、问责、整改换来的。
![]()
如果武大真想挽回声誉,就该立刻下架问题论文,别让它继续成为笑柄;公开保研全过程让第9名的“合规”经得起推敲;彻查答辩评审机制,看看是谁让“虚构法律”的论文通过了法学硕士答辩。
否则,再多的“老师发声”,也挡不住一句灵魂拷问:当“程序正义”成了“学术腐败”的遮羞布,武大的“求是”二字,还剩几分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