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在孝南区毛陈镇图书馆的玻璃窗上,透映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我心中的超级英雄》课程正在这里温馨上演。来自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祝子康同学,用90分钟完成了一场关于“英雄”的认知蜕变——从漫画书里的披风勇士,到生活中擦肩而过的普通人,孩子们眼中的“英雄”悄然落地,长出了带着温度的模样。
探秘英雄梦:我心中的“超能力”
“超人能飞!他能接住掉下来的人!”“美国队长的盾牌能挡住所有攻击!”课程刚开始,当祝子康抛出“你心中的超级英雄是谁”的问题时,孩子们的手臂像春天的竹笋般齐刷刷地举起。二年级的小越甚至站到椅子上,张开双臂模仿蜘蛛侠吐丝的动作,引得全班笑成一团。在孩子们的认知里,英雄们都长着铠甲、带着超能力,活在屏幕和漫画书里。
![]()
祝子康没有急于否定这些答案,而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漫画分镜图,和孩子们一起梳理:“超人为什么要飞?”“因为要救人!”“美国队长为什么举盾牌?”“为了保护队友!” 当“勇敢”“助人”“担当” 这些关键词被一一圈出来时,他忽然翻转图片,背面是社区保安张师傅深夜巡逻的照片。“你们看,他和美国队长有一样的东西——保护大家的决心。”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记忆的闸门。小越挠着头坐下:“张师傅上次帮我找过丢失的书包,他的手电筒像盾牌一样亮。”原本喧闹的教室,渐渐响起细碎的讨论声,那些藏在日常里的片段,正被重新拼凑成“英雄”的模样。
点亮身边光:平凡英雄在身边
“英雄故事会”环节,志愿者们用情景剧还原了两个真实故事。当扮演退休教师刘奶奶的志愿者,扶着腰艰难地在黑板上写字,却仍然笑着说“再讲五分钟” 时,台下的欣怡突然捂住了嘴——她想起自己的奶奶也是这样,每天凌晨在菜摊前弯腰择菜,却总把最大的西红柿留给她。“我的奶奶也是英雄!”欣怡的声音带着哭腔。这个发现像投入湖面的涟漪,瞬间扩散开来。10岁的小杰说,爸爸在工地绑钢筋时被划伤了手,却在视频里说 “一点都不疼”;祝子康适时递上“英雄线索卡”:一张布满老茧的手掌照片、一枚磨亮的保安岗亭钥匙、一本写满批注的作业本。“这些东西会说话哦,它们能告诉我们,谁在悄悄保护大家。”孩子们轮流传递卡片,指尖触到道具的瞬间,眼神里多了几分期许和感恩。
![]()
“英雄画像”环节成了情感爆发的出口。孩子们攥着蜡笔的小手格外用力,画纸上的形象渐渐清晰:有的画妈妈系着围裙,发梢沾着面粉,旁边写着“她每天4点起床,眼睛里有星星”;有的画保安师傅举着手电筒,光束画成了守护的圆圈;还有的画祝子康老师的短发,铺满了阳光的颜色。
小杰在画爸爸的工地图时,特意把钢筋画成了“铠甲”的模样。“爸爸说他正在盖能抗台风的房子,他的手就是盾牌。”他在画纸边缘画了个小小的自己,举着一块橡皮擦——那是他能想到的、最坚固的“盾牌”。他说,他还要把这些画作贴在社区公告栏上,让路过的居民一起欣赏:“看,这是我们自己的英雄墙。”
变身小英雄:用爱守护我的家
放学了,孩子们排着队走出文体活动中心。那个曾经只想当蜘蛛侠的小宇,突然转身对祝子康说:“老师,我以后要当社区志愿者,就像你一样。”
祝子康在课程总结里写道:“当孩子说‘我想成为像保安叔叔一样的人’时,教育就已经发生了。”这种“看见平凡”的教育理念,让托管班的学员留存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有家长在反馈表里说:“孩子现在会主动帮奶奶择菜,说‘这是英雄该做的事’。”
![]()
“我们不想灌输‘什么是英雄’,而是引导他们看见‘谁在成为英雄’。”该镇团委负责人表示。暑期爱心托管班自2024年成立以来,又先后经历了寒假课堂、周末学堂,课程设置有安全防护、趣味科学、情绪管理等30 余类,接地气的教学方式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这或许就是课程最好的结局——当英雄走下神坛,走进生活,孩子们不仅找到了可以仰望的光,更开始期待成为那束光。而爱心托管班的教室里,新的 “英雄故事” 还在继续诞生和赓续。
来源:毛陈镇团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